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建議:城市墓地改為塔陵式,,倡導厚養(yǎng)薄葬
近年來中國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城市墓地供應緊缺,、價格一再被抬高,如何推進城市墓葬改革成為許多專家熱議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將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提交一份《關于改進城市墓地建設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隨著土地供應的壓力越來越大,,墓地占地緊缺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據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發(fā)布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4-2015)》顯示,,隨著死亡人口數量將達到新高,,全國大部分省份的現有墓穴都將在10年內用完。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墓地價格一再抬高,。宋心仿以山東省為例稱,,濟南近十家經營性公墓中,墓地價格最便宜的也得超過2萬元,,最貴的甚至達到10萬元以上,。群眾安葬負擔過重,給生活帶來了較大壓力,。
各部委近年來在積極推進墓葬改革提出過多項舉措,。2016年,民政部等聯合9部門發(fā)布《關于推行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的指導意見》,,當中提出“在人口密集區(qū)推行以樓,、廊,、堂、塔,、墻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體安葬方式,,并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
宋心仿認為,,道教中建造塔陵的喪葬處理方式可以為今天的殯葬改革提供重要參考,。
他帶來了3點建議。第一,,改造現有墓地構造格式,,逐步實現將墓地由“平房”(墓穴)改為“樓房”(墓塔)。第二,,墓地管理方可以家族式為單位向社會供給墓塔,,以便社會家庭集中安靈祭祀。第三,,大力宣傳厚養(yǎng)薄葬的現代理念,,使綠色殯葬逐漸深入人心,形成風氣,。
他表示,,墓塔的葬式結構具有顯著的“節(jié)地”功能,一幢墓塔可節(jié)省7至9套墓地,,不但能有效地緩解快速增長的老齡化趨勢和越來越少的墓地之間的矛盾,,而且衛(wèi)生環(huán)保,文明方便,,改造費用相比新購墓地費用大為降低,。
在倡導綠色殯葬方面,宋心仿稱,,盡管民眾的喪葬觀念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但是重殮厚葬、盲目攀比的風氣仍然普遍存在,。因此,,更應倡導“薄”葬。他認為,,塔陵式墓地雖然形制簡約,,但簡而不陋,對改變舊風俗和攀比風也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