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局】王岐山這三句話,值得細思量
果不其然,,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是兩會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對這個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已經至少有三位重量級人物就此回答記者的提問或主動發(fā)聲,。
首先是全國人大新聞發(fā)言人傅瑩,她在3月4日記者會上透露:“把行政監(jiān)察法修改為國家監(jiān)察法的工作已經開始,,今年應該可以提交給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是講立法工作,。
然后是監(jiān)察部部長楊曉渡,,他3月5日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北京,、山西,、浙江3省市的監(jiān)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目前正在抓緊進行。這是講試點工作,。
不過,,論透露細節(jié)最多的還是我們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他昨天在北京團審議的時候,講了一些話,,在島叔看來,,有三句話得單拎出來,值得反復琢磨,。
第一句話涉及改革的框架。
王岐山的原話是這樣的:
黨和國家的治理體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依規(guī)治黨,,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實現紀法分開,,以黨章黨規(guī)為尺子,,靠嚴明的紀律管全黨治全黨;二是依法治國,,依據憲法法律法規(guī)治國理政,。黨既要加強對自身的監(jiān)督,又要實現對國家機器的監(jiān)督,;黨內監(jiān)督全覆蓋必然要求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jiān)察全覆蓋,,強化黨和國家的自我監(jiān)督。
這段話的邏輯非常清晰,。拿一個人打比方,,自我的修養(yǎng)、鍛煉,、內省是一個方面,,對外的做人、做事,、做官,,又是一個方面。兩個方面有聯系,,也有區(qū)別,。而中共在中國長期執(zhí)政,內向來說,,就是政黨本身的建設,,如何強黨的問題;外向來說,,就是政黨通過國家機器,,如何治國理政的問題。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根本原則。但問題在于怎么領導,?隨意任性肯定不行,。十八大以來,中央最強調的就是規(guī)矩,,黨有黨規(guī),,國有國法,無論你是多大的領導,,多有權力的部門,這都是基本的規(guī)矩,。
比如十八大以來,,紀委“打虎拍蠅”,權力得到加強,,但紀委的權力也要關進籠子,。沒有規(guī)矩之外的個人,也沒有規(guī)矩之外的權力,。
中紀委作為黨的機構,,通過黨的紀律、規(guī)矩反腐敗,,規(guī)范全黨黨員的行為,,這是可以的,也是十八大以來黨內監(jiān)督“全覆蓋”的意義,??墒菑牧硪粋€方面來說,有很多公職人員,、公權力的腐敗問題,,包括像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塌方式的腐敗,黨內外利益勾連,,光靠紀委,、靠黨內監(jiān)督明顯覆蓋不了。但這些問題,,作為“黨鞭”的中紀委要不要管呢,?既然黨領導一切,當然要管,,但這中間必須要有個“轉換接頭”,,也就是設立國家層面的監(jiān)察制度來管。這就是這項重大政治改革要進行立法和國家機構設立的原因所在,。
第二句話涉及改革的方法,。
王岐山這樣說:
通過制定國家監(jiān)察法,賦予監(jiān)察委員會必要的調查權限,,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留置是調查權的手段,要將其在國家監(jiān)察法中確立,,彰顯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和自信,。
關于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問題,海內外頗多猜測,。王書記的這段話,,涉及非常具體的問題了。
按照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進度看,,京晉浙三地試點已經開始了,,3月底要完成省級監(jiān)察委員會組建工作,6月底完成市,、縣兩級監(jiān)察委員會組建工作,。此外,今年重點工作還有推動制定國家監(jiān)察法和籌備組建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對王岐山來說,,全國兩會的確是一個非常好“吹風”平臺。
值得留意的是調查權的問題,。
早在去年11月底,,王岐山調研試點省市的時候就講過,“監(jiān)察委員會履行監(jiān)督,、調查,、處置職責,與執(zhí)法,、司法機關有機銜接,、相互制衡,實現依規(guī)治黨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爆F在看來,在監(jiān)察委的監(jiān)督,、調查,、處置這三大職責中,調查處在一個核心環(huán)節(jié),,而且必須取得立法機關的賦權,。
王岐山特別點到了“留置”這個手段。“留置”的意思可以參考公安機關常用的留置執(zhí)法,。這個提法考慮解決的,,應該是以往常見的“雙規(guī)”“兩指”中出現的問題,從法律上對其權限,、程序,、時間、地點等問題作出相應的規(guī)范,,使得這一手段在反腐敗工作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句話最要害,涉及改革的基本立場,。
王岐山這樣說:
中國歷史傳統(tǒng)中,,“政府”歷來是廣義的,承擔著無限責任,。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以及法院和檢察院,在廣大群眾眼里都是政府,。在黨的領導下,,只有黨政分工、沒有黨政分開,,對此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王岐山講“廣義政府”,,不是第一次。至少去年年底,,在會見基辛格的時候,,就講了一次,“完善國家監(jiān)督,,就是要對包括黨的機關和各類政府機關在內的廣義政府進行監(jiān)督,。”這就是監(jiān)督全覆蓋,,比如,,巡視和紀檢組派駐“不留死角”,也是在呼應“廣義政府”,。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在黨的領導下,,只有黨政分工,沒有黨政分開”這句話,。怎么理解,?島叔想提醒大家注意接下來的一句話,提到了“四個自信”,。在當前的政治語境中,,凡是講到“四個自信”,有一點非常明確,,那就是強調不要從某種流行的西方理論出發(fā)來論中國,,而是要從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當代政治實踐出發(fā),來尋求中國問題的解決之道,。
既然“廣義政府”是老百姓的普遍認知,,根植于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治理實踐,那么我們的任何改革都必須照顧到這個中國最大的現實,。王岐山說“廣義政府”,,承擔無限責任,這和西方政治理論中所謂的“有限政府”不在一個頻道上,。
說到“黨政分開”這個詞,,被很多人用來指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講政治體制改革的時候,,也講過很多次,。但當時的語境是,中國要擺脫深受蘇聯政體影響而導致的“黨政不分”這個問題,,因為嚴重束縛了改革,。
《鄧選》第三卷有這么一段話:“效率不高同機構臃腫、人浮于事,、作風拖拉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涉及黨政不分,在很多事情上黨代替了政府工作,,黨和政府很多機構重復,。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不能放棄這一條,,但是黨要善于領導,。”講得很清楚,,黨政關系,,首先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其次才是各有分工,但無論怎么分工,,所有考慮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如何改善并鞏固黨的領導。
這是鄧小平的“原問題”,。我們也必須在這個問題基礎上思考黨政之間的關系,。如果改革的結果丟了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絕不會答應,。
不過,,一段時期以來,“黨政分開”這個詞逐步淡出官方表述,。而一些學者在討論中國政治改革道路的時候,,依然喜歡沿用這個表述,因為在他們的設想中,,黨政之間是對立的關系,,此消彼長。而一些人骨子里對共產黨的領導不認同,,也借此鼓吹執(zhí)政黨“放權”,。因此,“黨政分開”在輿論場的話語體系中,,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異化成了意識形態(tài)之爭,爭論的核心就是要不要黨的領導的問題,。
但黨政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存在,也會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王岐山這次提出“黨政分工”,,并反復強調,“在黨的領導下”,,應該說是正本清源,,有的放矢,回歸了鄧公的本意,。
這一屆中央高度重視制度建設,,要為今后的改革搭“四梁八柱”。監(jiān)察體制改革也是要在體制上確立“不能腐”的現實制度基礎,,王岐山的改革思考已經非常深入細致了,。
循著王岐山的思考,我們也能看到中國改革的邏輯,,既要扣住眼前的問題,,大刀闊斧,也要照顧歷史的話語體系,小心梳理,,可謂異常精密復雜,。其實,中國的改革一直處在歷史和現實的張力中,,高明的改革者一定會在兩者間尋找微妙的平衡,。在這點上,學歷史出身的王書記深有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