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聞,,山東省萊蕪市醫(yī)藥公司原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敬貴,得知省醫(yī)藥集團黨委決定將他調離的消息后,,脅迫公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集體上訪”,、聚眾鬧事,,迫使上級改變決定。張敬貴為何不愿意離開萊蕪,?被組織調查后他說:“我在貴都商城,、中信醫(yī)療設備公司占有大量股份,每年有大量的分紅利益,,如果服從組織決定離開萊蕪,,會影響我在市醫(yī)藥公司及下屬單位的既得利益。另外,,市醫(yī)藥公司及下屬單位有巨額的隱藏利潤,,設有小金庫,我如果走了,這些問題會暴露,?!?/p>
拒絕調離不是對單位感情太深,而是為了坐地斂財,;不是怕影響單位持續(xù)發(fā)展,,而是怕東窗事發(fā),。張敬貴為了坐穩(wěn)自己的位子,,竟然以如此奇葩的手段對抗組織任命,可見他對“挪窩”的后果心知肚明,。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干部交流或提拔,,是干部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干部成長的必然途徑,。尤其對于提拔使用,,多數干部渴望擁有這樣的機會,珍惜組織這樣的信任,。當然,,有的干部要么矢志改變一個地方或單位的面貌,要么自認對新崗位力不從心,,要么家庭確實有難處,,婉拒組織的調離或提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像張敬貴這樣不愿意挪窩的干部,,不是“官癮”太小,,而是“錢癮”太大;不是境界太高,,而是官德太差,。
管理學的馬桶效應告訴我們,一個內里很污穢的馬桶,,把蓋子蓋得嚴嚴實實,,外面的人就很難察覺;一旦打開蓋子,,真相則暴露無遺,。那些害怕調離、在單位一手遮天的領導干部,,習慣把下屬當成自己隨意使喚的家臣,,把單位當成自己說一不二的獨立王國,把公款當成自己隨意支配的小金庫,。他們只想鞏固自己的位子,,撈取足夠的票子,,然后平平安安著陸。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作風不廉潔的領導干部,,好比一棵腐樹,根不固,,枝不壯,,葉不茂,一旦提拔或調離,,很容易出現一挪窩就死的現象,。事實證明,被查處的領導干部中,,不少是前腳到新單位報到,,后腳就傳來自己在老單位的各種丑行。正是這個原因,,個別領導干部把“腐敗經濟學”算到極致,,每走一步,不是服從組織安排,,黨叫干啥就干啥,,而是患得患失,想盡辦法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是自覺讓權力進籠,,而是挖空心思鉆研“破籠之術”。
廣州市原副市長曹鑒燎,,在沙河鎮(zhèn)任黨委書記,、鎮(zhèn)長期間,因為位子的含金量太高,,有關部門幾次想調離或提拔使用他,,他都通過下屬讓群眾聯名寫信挽留,制造了群眾舍不得,、事業(yè)離不開,、非他玩不轉的假象。直到得知在天河區(qū)任職賺錢機會更多,,他才接受了提拔,。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決定外因,。樹若一腐,如果聽之任之,,不挪窩照樣會死,,只不過挪窩可能死得更快一些、更徹底一些,。試想,,一名領導干部,如果整天與大款勾肩搭背,,群眾能不格外留心嗎,?如果整天沉溺于燈紅酒綠,,周旋于迎來送往,,群眾能不心存反感嗎?如果整天與小圈子打得火熱,,不問是非,,不講原則,群眾能不產生對立情緒嗎,?
“管住自己,,天下無敵?!备瘶渑哺C最易死,,任何一名領導干部都應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干事,,干干凈凈用權,,既要向經冬葉不墮、歲寒不移心的松樹學習,,也要向插枝能生根,、盛夏披濃蔭的柳樹學習。對那些心中有鬼怕挪窩的干部,,一定要擦亮眼睛,,不為所動,該換崗的及時換崗,,該查處的及時查處,,不能坐視他們從病樹變成腐樹、從腐樹變成死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