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香港立法會新一屆議員宣誓入職的儀式上,,兩名來自香港“本土派”的年輕議員,,終于撕下了他們的面具,當眾做出了一件令全體國人震驚與憤怒的事情!這二人不僅在宣誓入職香港立法會議員時,,身批著一個寫有“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藍色橫幅,。更令人震怒的是,那個名叫梁頌恒的本土派分子,,還在宣誓時故意把中國讀成“支那”!
新華社香港10月14日電新華社記者就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立法會個別候任議員在10月12日就職宣誓時公然宣揚“港獨”和夾帶侮辱國家,、民族言辭一事,采訪了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聯(lián)絡(luò)辦公室負責(zé)人,。
該負責(zé)人指出,,個別候任議員在宣誓時公然展示有關(guān)標語,宣揚“港獨”主張,,已經(jīng)嚴重違反國家憲法、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和有關(guān)法律,。他們還在宣誓中刻意使用侮辱國家,、民族的言辭,挑戰(zhàn)國家尊嚴,,嚴重傷害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內(nèi)的全中國人民和海外華人的感情,。我們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譴責(zé)。
該負責(zé)人表示,,我們注意到個別候任議員的卑劣言行已經(jīng)激起社會公憤,,香港各界人士通過發(fā)表聲明、示威抗議,、網(wǎng)上聯(lián)署等多種方式表達了強烈不滿,。這清楚表明,香港社會絕不會容許極少數(shù)人肆意踐踏法治,,鼓吹“港獨”言論,,危害國家安全,,損害香港的繁榮穩(wěn)定。
梁頌恒(資料圖)
香港立法會議員竟叫囂:我不認為“支那”是侮辱中國人
12日,,在香港立法會新一屆議員宣誓入職的儀式上,,兩名來自香港“本土派”的年輕議員身批寫有“HONG 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國)的藍色橫幅宣誓,其中一個名叫梁頌恒的人還在宣誓時故意把中國讀成“支那”,,他們的宣誓因此被判無效,。據(jù)香港媒體13日報道,梁頌恒在接受采訪時說,,他不認為“支那”是侮辱中國人,,只是口音問題。而“HONG KONG IS NOT CHINA”這句話就像“蘋果不是橙”一樣,,只是陳述事實,。
港媒報道稱,在12日的宣誓入職儀式現(xiàn)場,,梁頌恒的“同黨”游蕙禎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文全稱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用臟話念成了“People's Re-fu*king of 支那”。
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表示,,二人的宣誓無效,,將會在下星期三再度為未完成宣誓的議員進行宣誓。
梁君彥重申,,屆時會按法例裁決是否接納宣誓,,宣誓是很莊嚴和簡單的,希望他們?nèi)献?,然后才能正式履行議員的工作,。但他也直言,不能預(yù)測他們會做什么,。
梁君彥
梁頌恒事后接受港媒采訪時稱,,他不認為宣誓時將China讀成“支那”是侮辱中國人,“支那”可解讀為不同含義,,當年孫中山在海外游說時也有說過,,現(xiàn)時有南歐人的口音亦是如此。他認為大家應(yīng)該從一組誓詞去看,,判斷是針對人,,國家抑或政權(quán)。
至于宣誓時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披肩一事,,他解釋說就像“蘋果不是橙”一樣,,只是事實陳述,不知道秘書長陳維安為何質(zhì)疑他是否理解誓詞內(nèi)容。
梁頌恒表示,,他也不能確定自己在下周再次宣誓時是否能正確發(fā)出“China”的讀音,,也不確定是否再用英文宣誓,可能會轉(zhuǎn)用其他語言,。
對于梁頌恒“‘支那’不是侮辱中國人”的說法,,絕大部分內(nèi)地網(wǎng)友普遍認為這是敢做不敢當?shù)慕妻q之詞。
那么,,“支那”一詞到底有沒有侮辱中國人的意思呢,?
據(jù)了解,“支那”一詞最早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在唐宋時已被音譯成中文,,也作脂那、至那,、震旦,、振旦、真丹等,。
古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曾以“cina”來指稱中國,。后來,西方各國流行的對中國的稱謂“China”,,實由此演化而來,。
1713年,日本政治家新井白石作《采覽異言》一書,,在該書中,,他將西方國家關(guān)于“China”的讀音,標以片假名(チィナ),,并在左下角附以“支那”兩個小號字,。此舉成為日本地圖史上以“支那”標稱中國的開端。
雖然在唐宋時期,,“支那”一詞已經(jīng)在中國出現(xiàn),,但此后它主要局限于佛教典籍中,并不曾廣泛流行開來,。中國人普遍以“支那”一詞來稱呼本國是從戊戌時期的梁啟超等人開始的,。而他們顯然是受到了日語的直接影響,,梁啟超還曾使用過一個“支那少年”的筆名,。
1823年,日本著名軍國主義分子佐藤信淵著《宇內(nèi)混同秘策》,,書中稱中國為“支那”,,強調(diào)中國懦弱卑下,表達了對中國的輕蔑態(tài)度和一種極為瘋狂的征服野心。1888年,,這本書被大量出版發(fā)行,,成為日本侵華的輿論工具,日本陸軍部還規(guī)定此書為全國陸軍將士的必讀書,。
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日本全島開始歧視華人,“支那”一詞也成為日本人稱謂中國的普遍用語,,并從此帶上了勝者對于敗者的輕侮的情感和心理,。
此后,中國從民間到官方開始了長期的抵制“支那”稱呼的行為,,但這一問題直到日本二戰(zhàn)失敗才有了根本解決的可能,。
1946年6月,中國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派代表團到日本,,用“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外務(wù)省,,今后不許日本再用“支那”一詞稱中國。同年6月6日和7月3日,,日本外部和文部分別向日本各大報刊,、出版社和大學(xué),發(fā)出避免使用“支那”的正式文件,,規(guī)定:“今后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指中國)所憎惡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