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種青春祭奠另一種青春
用一段長征銘記另一段長征
01
即將走向長征的紅軍戰(zhàn)士石長階,,在出發(fā)前夕給父母寫了四封家書。但在搶奪瀘定橋的戰(zhàn)役中,,浮橋已架起一多半時,,正在運送浮橋的他卻不幸身中流彈犧牲。在他倒下的1934年12月31日,,已經寫好的四封家屬還沒有來得及寄走,,差幾個小時他就年滿20歲了。
02
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這樣年輕人的故事,。歷時兩年零五天的長征,,也向我們提供了這樣一批數據:紅軍將領平均年齡不足25歲;士兵中,,平均年齡最大的中央紅軍,,平均年齡20歲左右,最小的是紅二十五軍,,士兵的平均年齡還不到18歲,。可以說,長征的故事,,就是一部青年人追求理想信仰的奮斗的史詩,。片子里,20歲的黃古文,,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這些我們從未聽說過的名字,,成為了這部紀錄片的絕對主人,,不動聲色的同時,敘述著他們波瀾壯闊的長征,。
03
20歲,,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齡,但在這部片子里出現的同齡人,,卻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捍衛(wèi)著革命理想,捍衛(wèi)著紅色政權,。過去我們看紅軍,、說長征,,總以為是一群成年人的故事,可是看了這部片子才知道,,原來他們甚至跟家里的弟弟一般大,。可是這么年輕,,便為了信仰,,背了槍,上了戰(zhàn)場,,最終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一名正在大學校園學習的同齡人,看完他們的事跡后我五味雜陳,,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我想,如果角色對換,,如果我參加長征,,如果在那樣艱苦的條件,我又能做得怎樣,?作為這些紅軍的同齡人,,他們身上所釋放出的青春的理想、朝氣,、無畏,,讓人敬佩,讓人感動,,讓電視屏幕前同樣年齡段的我們,,一下子感到成熟了許多。
04
前有猛虎后有豺狼,,缺衣少食,,醫(yī)療條件又差,紅軍面對百萬大軍圍堵,,平均每前進300米就有一名戰(zhàn)士犧牲,,每天要面臨一場遭遇戰(zhàn),中央紅軍出發(fā)時有八萬六千多人,,到了最后只剩下七千人,,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用擲地有聲的史料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這苦難的輝煌!長征部隊創(chuàng)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紀錄:在普遍減員百分之七十的情況下,,這支部隊還能保持高昂的斗志與革命精神,,播撒革命的火種——前無古人,也注定后無來者,這就是鐵打的紅軍,!
05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表示,,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該怎么做?答案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去支教,去調研,,去貧困的山村,,去發(fā)達的都市,去見證中國經濟的成就,,也認清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現實,,在一次次的社會實踐里感受基層的溫度,在一次次的摸索探討中尋找未來的方向,。做人需先憂后樂,,做事要百折不撓,在大好的青春里,,綻放光和熱,,為人民服務。
06
長征,,不只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更是人民的概念。是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為人民和國家的利益不怕犧牲、勇敢前行的概念,。20歲的長征路令人感動,,繼承那份樸素的家國情懷,,那份超人的意志品質,,那份為人民一往無前的勇氣,,八十年前的他們可以做到,八十年后的我們依然可以,。不忘烈士的初心,不忘長征的使命,我們不僅要走得好,,行得穩(wěn),,走出當代大學生的風采,更要以新時代年輕人的志向和本領,,堅定地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的長征路,、走向勝利征程。
【青年說·長征】
本文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高廷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