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民觀看東莞市的一個在建樓盤,。新華社發(fā)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新報稱,走進東莞厚街鎮(zhèn)的白濠工業(yè)區(qū),,進入眼簾的是廠房外頭掛著的分租廣告,,有的工廠看似閑置許久。其中一家港資眼鏡公司更是人去樓空,,工廠外張貼的公告顯示,,該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和股東自2016年9月已全部失聯,。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4日報道稱,,眼下的東莞工業(yè)區(qū)沒什么人氣,連帶受波及的是工廠附近的小超市和餐飲店,,好些店鋪已停業(yè),,門外貼著“旺鋪招租”的小廣告。一名在長安鎮(zhèn)打工的廣西農民工蒙先生說:“晚上和同事出去,,人確實比過去少了很多,。”
在東莞虎門扎根20多年的東莞臺協執(zhí)行常務副會長謝慶源說,,全球經濟不景,,東莞加工貿易業(yè)也無法幸免,,廠房分租是因為產能過剩,再加上訂單的利潤太薄接不下手,,工廠必須停掉一些生產線,,空出的部分就分租出去。
報道稱,,工廠減產,,工人回家了。但一個奇怪現象是,,好些工廠外頭還豎起招工廣告,,既已減產,為何還招工,?謝慶源說,,主要還是招工難的老問題,中國大陸人口紅利接近尾聲導致勞動力成本不斷攀高,,“五險一金”又加重企業(yè)負擔,。
此外,好技工難找,,上手之后很快被挖走,,甚至有的工人掌握技術后另起爐灶,把同廠同鄉(xiāng)也拉走,。另外,,一些廠房因為訂單較不穩(wěn)定而聘請臨時工,訂單來了就招工,。
報道稱,,東莞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為3000元人民幣左右,已是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三四倍,。好些以外銷為主的企業(yè)為節(jié)省成本,,已將工廠轉至東南亞。
謝慶源說,,往東南亞轉移的臺商“該走的已經走了”,,但部分廠商的研發(fā)基地還留在珠三角,繼續(xù)駐守東莞的臺商有些縮小規(guī)模,,有的直接把工廠關掉,有的將廠房轉移到大陸的內陸城市去,。
報道稱,,東莞正在積極推動“機器換人”的措施,但謝慶源指出,,“機器換人”需要大筆資金,,小企業(yè)難以為繼,,“不是人人都是郭臺銘”,長期下去將對實體經濟造成很大打擊,。謝慶源本身幾年前已結束鋼鐵廠生意,,目前主要經營文教產業(yè)。他表示,,能做多少是多少,,過去在東莞的臺灣人少說有8萬到10萬人,現在保守估計少了一半,。
在厚街開設臺菜餐館的一位臺商也說,,最近至少有七八家做臺灣人生意的餐館停業(yè)。另一不愿具名的虎門臺商也轉述,,當地旅行社告訴他,,“近來回臺灣的臺商很多是買單程機票”。
這名經營服裝生意的臺商說,,15年前因為臺灣勞動力成本飆漲,,他從臺灣遷至虎門發(fā)展,現在在東莞“又嗅到那么一點似曾相識的味道了”,。按他觀察,,留下來繼續(xù)經營的主要是基礎較好的工廠,“現在資金鏈也比較緊,,規(guī)模較小的廠比較難撐”,。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商曾經為東莞的經濟發(fā)展撐起半邊天,,在1999年前后曾經創(chuàng)造東莞一半以上的GDP,,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打破這種獨霸的局面。根據東莞2016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大陸企業(yè)的工業(yè)增加值已經遠遠超出港澳臺企業(yè),,且增長近兩成,與之對比的外資企業(yè)則下降5.1%,。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東莞特約研究員林江分析稱,東莞一度有5000多家臺資企業(yè),,現在已跌至約2000家,,這些留守的臺資企業(yè)以傳統(tǒng)加工貿易為主,由于不是地方政府所提倡的現代高端產業(yè),,因此官方和銀行都“不會特別關照”,,產業(yè)扶持政策也與他們無關,“臺資企業(yè)變得越來越邊緣化”,。
不過,,林江認為,,東莞臺商在短時間內不會完全消失,估計“能熬一天算一天”,。林江分析稱,,臺商現在的處境有點尷尬,到東莞發(fā)展的第一代臺商可能有撤資的想法,,但他們的第二,、第三代可能在廣東成長,現在要回到臺灣或赴東南亞發(fā)展恐難適應,,特別是東南亞,,“人生地不熟,他們去有什么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