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生:我們六個人住在一個窯洞,,一鋪炕上,。一月份是嚴冬,,陜北這邊臘月里非常寒冷,,但是屋里的炕燒得很熱乎,,我們六個人擠在一起,覺得挺暖和,,挺好,,也不覺得十分難熬。冬天,,我們沒法洗澡,,也不覺得有多難受。但刷牙是個習(xí)慣,,不刷真是不舒服,,因為我們都是從幼兒園開始就刷牙的。村里肯定買不到牙膏,,到了文安驛也不容易買到牙膏,,但能買到牙粉。這樣,,刷牙的問題就解決了,。
天氣轉(zhuǎn)熱,上山干活回來出一身汗,,又長期沒條件洗澡,,我們就覺得很難受。像我,,在北京從小就住公寓樓,,家里有衛(wèi)生間,能洗澡,,雖然當(dāng)時北京的條件也不好,,沒有熱水器,但我家的樓房,,一個星期能供應(yīng)一次熱水,,所以每周至少能洗一次澡。然而到了陜北,,就沒有這個條件了,。
我們都想洗澡,于是就一起到村里一條溝下的井邊去沖涼,。我們都穿著游泳褲下了溝,,把水從井里打出來沖一下。那個井旁邊有個跨溝的小橋,,也是梁家河村的交通要道,。后來發(fā)現(xiàn)過橋的大姑娘小媳婦,見到我們都捂著嘴就跑,,還有那些年紀(jì)大一些的婦女,,就指指點點地笑話我們,。后來到勞動的時候,村里的婦女就笑話我們說:“你們這些大娃娃,,也都快成大人了,,咋能在村里光腚呢?人家婆姨都不敢看你們,!”旁邊那些婆姨就哈哈大笑,,我們就解釋說:“我們哪敢光腚,都穿著游泳褲呢,!”她們都一臉茫然,,說:“游泳褲是啥?”原來她們都不知道游泳褲,,像城里那種游泳池,,她們沒見過。知道這個情況之后,,我們就不在井邊沖涼了,。
采訪組:你們吃飯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王燕生:最初,,村里派石春陽的父親給我們弄柴,、做飯。不久,,我們知青就得自己做飯了,。做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燒柴,我們在北京用蜂窩煤,,沒有燒過柴,,對砍柴的理解僅僅局限在書本上,以為只要拿著斧子,、柴刀去山上砍柴就可以了,。可是真正在梁家河解決燒柴問題,,卻遠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那里的黃土地很貧瘠,山上沒有什么樹,,我們只能把草根一點一點地摟回來當(dāng)柴燒?,F(xiàn)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的生活真艱難,,做飯還要為燒柴發(fā)愁,。
我們知青下鄉(xiāng)的第一年是吃國家供應(yīng)糧,但還要靠自己勞動,,不僅要去拉糧食,,回來還要自己加工糧食,。我們費很大勁,把糧食從文安驛拉回梁家河,,有麥子,、玉米,、小米,、高粱等。但是這些糧食是半成品糧,,我們住的那個窯洞前面有個碾子,,我們用毛驢或騾子拉那個碾子,加工糧食,。比如玉米粒,,就要用碾子碾成玉米碴子,煮粥吃,;或者用磨盤磨成更細的玉米粉,,可以做團子吃。一開始我們干這些活都是很費勁的,,趕不好毛驢,,拉不好磨,加工糧食耗費很多時間,。所以我們就先吃那些容易加工的糧食,,比如小米不用加工,直接做小米飯就吃了,;玉米,,碾一碾就能吃了;到了最后我們才吃麥子,,因為麥子加工起來最麻煩,。
采訪組:您能講一下你們當(dāng)年在梁家河勞動的情況嗎?
王燕生:剛到梁家河,,我們就在基建隊,,主要任務(wù)是打壩、拉土,,我們在北京都沒有干過這樣的活兒,,干得不熟練,村民就手把手教我們,。千萬別小看這些簡單的體力活兒,,如果掌握不好技巧,就干得又慢又費力氣,。起初,,我們連挑水都挑不好,。陜北的扁擔(dān)是用兩根又扁又長的木棍綁在一起做成的,立起來有一人多高,。這種扁擔(dān)不像南方的竹扁擔(dān),,竹扁擔(dān)挑東西時會產(chǎn)生形變從而起到緩沖作用,而木頭扁擔(dān)特別硬,,沒有形變,,把所有重量結(jié)結(jié)實實地壓在肩膀上。我們用扁擔(dān)挑著兩個木桶到井邊,,把水挑回住處,再倒進水缸,。剛開始,,我們用小木桶挑水都挑不好,,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掌握不好平衡,,不是往前就是往后了,;二是肩膀受不了,,扁擔(dān)把肩膀硌得生疼,從井邊到窯洞,,不算遠的路,,要歇好幾次。幾趟下來,,肩膀就被磨破了皮,。但第二天水缸里沒水了,還是要去挑水,,磨破皮的肩膀火辣辣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