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觸目驚心,,但貪錢幾何、房產幾處,、情婦若干,,以及心路歷程等等,往往只是結果的呈現,,沒有豐富的細節(jié),,缺乏過程的展現,。而電視劇則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內在邏輯,觀眾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而參與其中,。也因此,,往往有著更大的教育、感化意義,。而這,,也是判決書或庭審實錄區(qū)別于藝術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與社會公眾對現實反腐的深刻期許有關,。盡管《人民的名義》只是一部非寫實的電視劇,但因為反映的是反腐這一公眾高度關注的題材,,其所承載的是人民長久以來的不平,、不滿,甚至還被人賦予“改變國家”的殷切期許,,因此也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某種現實“代入感”,。畢竟,至少十多年來,,如此貼近現實的反腐劇已經基本看不到了,。
這也難怪,人們不只一一“還原”劇中角色,,為其找“原型”,,還“碎碎念”劇中臺詞,以為“尺度大”的佐證,。比如,,劇中貪官侯德漢被檢察官侯亮平反駁:“你這種人,就是專門用來對不起人民的,!”又如,,劇中省委書記沙瑞金說某貪官:“科學家的名字一個都叫不出,再偏遠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總要喝倒幾個?!边€有,,劇中省委副書記高育良說:“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tài),就是一把手,,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钡鹊取?/p>
這些臺詞,,盡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卻往往在讓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一切盡在不言中,。并不是反腐劇的言論尺度大,,而是貪官的行為太出格、太戲劇化了,。
事實上,,反腐從來都不僅僅是中紀委的事,如何擴大公眾參與監(jiān)督,,通過廣泛的社會監(jiān)督夯實反腐基礎,,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變政治生態(tài),,本來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的名義》就是這樣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識、推進改革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