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嫦娥四號登月,,百事為中國拍了一個廣告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踏訪月球背面的人類探測器,。中國航天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以來歷經15年的發(fā)展,終于為全人類在宇宙中拓展出新的領域,。那一刻,,在位于北京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內,,在位于黑龍江佳木斯的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里,,為了這創(chuàng)造歷史的一刻前赴后繼的幾代航天人流露出重壓背后他們最真實的情感。
2007年,,中國開啟探月一期工程,,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經地球調相軌道進入地月轉移軌道,,11月5日嫦娥一號衛(wèi)星實現月球捕獲后,,在200公里圓軌道開展繞月探測。在成功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許多白發(fā)蒼蒼的老專家激動得歡呼雀躍,78歲的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孫家棟卻走到一旁掏出手絹偷偷擦拭激動地淚水,。
2013年,,中國開啟探月二期工程,12月2日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fā)射,,經地月轉移軌道于12月14日成功軟著陸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的虹灣地區(qū),,中國探測器首度成功踏訪月球表面,中國也至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月面軟著陸技術的國家,。在嫦娥三號落月的那一刻,,在北京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許多為了嫦娥三號這一刻,,從熱血青年熬到年屆不惑的中年專家激動到熱烈相擁,,43歲的嫦娥三號總設計師孫澤州面對測控屏幕上嫦娥三號各項正常穩(wěn)定的數據激動到雙手掩面,。
2019年1月3日,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穩(wěn)穩(wěn)地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中國航天迎來了創(chuàng)造人類宇宙探索記錄的歷史性時刻,。在黑龍江佳木斯的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里,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17人測控小組若釋重負,,比出了象征勝利的剪刀手,,在北京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zhí)行總監(jiān)張熇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掩面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15年,幾代人,,為了無限拓展中國人在宇宙中的活動邊界,,薪火相傳,前赴后繼,,從未止步,。這些以十年為計,心懷浩瀚,,奮斗不輟的航天人,,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榮耀與激勵,但我們在共享盛舉時,,是否又真的意識到這份成功的分量,,嘗試去了解過光環(huán)背后的不易?最誠摯的致敬可能就是在喧囂褪去后的關照,,最近,,百事中國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為藍本拍攝的一部微電影引發(fā)了熱議。在眾多影迷翹首以盼卻仍難等到一部關于中國航天題材的好電影的情況下,,這部走心的微電影卻突然承載了大家對于這份崇高事業(yè)最好的敬意,,因為它做到了努力去還原那份艱辛,真心去尊重那份感情,。
在這部微電影中,,這些“摘星者”同時也是與我們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的普通人。他們中有人興許是向后輩傳承夢想的長者,;有人是為夢想引領方向,,執(zhí)著追求的兄長;
有人是承載希望但不負重托的青年,;
還有人是剛柔并濟,,在為事業(yè)奮力打拼同時還為孩子栽培夢想的溫暖母親;
但不管他們在事業(yè)之余扮演著怎樣的溫情角色,,電影中,,在為人類探索未知的路上,,他們都在以同一個無畏者的身份去承受著常人所無法體會的壓力,在星辰大海的壯麗征途中與各種意想不到風險相伴,,而這種與磨難抗爭的沖突劇情恰恰也是這部微電影的真實所在,。
當你知道如下這些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你就會明白,,微電影中曲折的劇情不是為了設置套路賺取你的眼淚,。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在乘坐長征二號F火箭代表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的過程中,,火箭和飛船突然開始劇烈抖動,,產生了8赫茲左右的低頻振動。人類的身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體內臟產生撕心裂肺的疼痛感,。而那時的楊利偉所面對的還不僅僅是低頻振動的問題,火箭在急速上升的過程中還要給人體帶來大約6個G的過載,。共振加過載,,這是楊利偉在無數次地面訓練中從未遇到過的情況……
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隨神舟七號飛船上天,,計劃完成中國人在太空中的首次空間行走,。就在他準備打開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的艙門,實施中國載人航天首次空間出艙活動時,,軌道艙突然響起了火災警報聲,。在太空中,,最難處置的兩個致命險情,,一個是載人航天器中的火災,另一個就是艙體失去密封,。那一刻,,一同上天的另一名航天員劉伯明當即就問翟志剛,咱們還出不出艙,,翟志剛堅定地表示必須出艙,,“當時最壞的打算,我們可能回不去了……如果回不來了,,就把這舞動國旗的畫面,,作為我們的永別?!?/p>
所幸的是,,勇敢、執(zhí)著與對夢想的專注和投入最終成就了那些偉大,。
當楊利偉在空中度過了近乎絕望的26秒后,,火箭整流罩打開,,太空中的第一縷陽光透過舷窗打在他的臉上。
楊利偉本能的眨了眨眼睛,,地面指揮中心的測控人員通過這一幕得知楊利偉還活著,,許多與楊利偉“并肩奮戰(zhàn)”多年,為了將中國航天員成功送入太空奮斗終生的老專家那一刻哭得像個孩子……
而翟志剛與劉伯明所經歷的那次軌道艙火警警報,,經排查也只是一次儀表誤報,,翟志剛最終也成功完成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漫步”。
這部電影并沒有讓一項崇高的事業(yè)曲高和寡,,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從中國航天艱難的飛天歷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對于每一個與中國航天人一樣心懷夢想的“摘星者”而言,奮斗路上,,讓成功顯現偉大的,,不僅是功成后的歡呼喜悅,還有成功路上歷經的苦難,;
讓每一次進步凸顯價值的,,也不僅是前行中的步步為營,還有前進途中不滅的雄心,。
當我們從地球“搖籃”中走出,,一步步踏入未知的遠方,為全人類發(fā)展,,去無限拓展自身的能力與認知的邊界,,這份情懷恰又如同每一個奮斗者,決心從一個舒適圈中走出,,為自身夢想,、為家人幸福,去打拼,,去奮斗,,無論是宇宙蒼穹,還是人間煙火,,那些努力“摘星”的人都在享受著同樣的勵志與浪漫,。
但這部電影之所以引起無數人的強烈共鳴卻又在于,它觸及到了我們最柔軟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無論志存高遠最終想要走多遠,,在堅毅的背后支撐這一切卻又是一股溫暖的力量,我們的信念與勇氣來于自身后,,來自于那個被我們稱為家園的地方,。因此,百事可樂的這部影片也不僅僅在向中國航天致敬,,也是在向每一個努力追求夢想的我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