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至1985年,,在上海第一醫(yī)學院跟隨張老師做研究生的兩年,,是我一生學業(yè)最開心的兩年。
那時張老師從國外帶回先進的科學,研究“神經(jīng)多肽的分子藥理學”,,集中于內(nèi)源性阿片肽,,新領域,、新課題,,受益匪淺。
1982年,,我準備報考研究生之前,,聯(lián)系過多位老師。張老師1982年11月21日給當時在江西醫(yī)學院念本科的我的回信,,通過我母親的地址,。
張老師回信不僅有信息,還加了祝愿,。張老師樂觀,、善良,對年輕學生自然如此,。
1983年4月12日我到上醫(yī)參加復試的時候,,張老師還沒回國,,許紹芬,、褚云鴻等老師代為復試。
后來錄取了三位,,其中黃聿去英國,,我和朱晗跟張老師在上醫(yī)讀研究生。
1983年10月4號,,張老師給我們講阿片受體分型的學術報告,。
1983年,我讀文獻,,寫了讀書筆記,,張老師寄給《生理科學進展》的主編、北京醫(yī)學院的韓濟生老師,。
第一學年結束,,我的小結,,其中一段是:“通過在導師指導下閱讀'PCP受體存在的支持和反對證據(jù)'方面的文獻,并加以初步總結,,從各方面意見,、評價中得出初步結論,不僅使自己初步學習了在各種不一致的文獻中了解不同觀點的科學判斷能力,,而且體會了在課題開始前全面,、細致、認真,、負責的良好科學作風,,也體會了保持清醒科學頭腦的重要性”。
這是初出茅廬的我,,跟隨張老師學習的體會,。
我們每周討論科學文獻、科學進展,。在平江路張老師家里,,姥姥有時專門要保姆做肥肉。
張老師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且有多方面才華,。
張老師還具體幫助我申請出國。不僅張老師自己寫推薦信,,而且在哈佛教授來信提到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的馮德培先生后,,張老師介紹給馮德培先生,申請哈佛的推薦信有馮先生一封,。斯坦福大學藥理系主任Avram Goldstein給多個學校寫推薦信,,也因為張老師引薦。
張老師直接和間接改變了我的一生,。
(近年,,查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研究生名冊,發(fā)現(xiàn)我父親與張老師的先生陳老師同列1962年入學的44位研究生,,只是父親在中山醫(yī)院,,陳老師在華山醫(yī)院,相互不熟悉,。
聞玉梅老師的先生,,也是1962年的研究生)
(1962年上醫(yī)招研究生最多的是張老師的父親張昌紹,他的四位研究生之一是桑國衛(wèi),,當時非常年輕—20歲--的應屆生,,2000年代為中國新藥專項總師)。
張老師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