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錨的落點,,默克爾將用未來數年的時間來探尋,。
2013年夏天,整個歐元區(qū)在即將沖下懸崖前,,總算剎住了車。當年,德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5%,,以超過歐盟和歐元區(qū)平均增速的水平,,成為歐洲經濟名副其實的穩(wěn)定錨。一手在歐盟力挽狂瀾,,一手穩(wěn)住國內經濟的默克爾,,此役之后,更是坐穩(wěn)了“危機總理”的名聲,?!兜聡暋芬黄u論的標題很好地總結了當時的態(tài)勢——“默克爾再次處于巔峰狀態(tài)”。2013年,,默克爾不僅成功開啟了自己的第三任期,,還在一年后的基民盟黨代會,拿下了近97%的票數,,以絕對的優(yōu)勢連任主席,。而且,在擔任了9年的總理和14年的基民盟主席之后,,代表們沒有對默克爾產生絲毫的疲勞和厭倦,,反而認為默克爾“充滿活力”。但鮮花著錦之下,,一貫沉靜的默克爾,,不露聲色的外表下,隱藏的不盡然是樂觀的情緒,。默克爾呼吁,,在數字化轉型和大洗牌的時代,“德國一天都不應該再固步自封了,?!蹦藸柕慕箲]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只要換一個對比的坐標,,她面對的就是一個無法令人感到振奮的現實,。如果說當時的德國經濟在歐洲還算“一枝獨秀”,那么放在全球經濟的大賽場來看,,危機之后,,德國和整個歐洲跟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距離已經再度被拉大。
更令默克爾感到憂心的是,,經濟引擎的疲軟已經浮現,。當時,德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以創(chuàng)下15個月來最低值的結果發(fā)出警示:德國制造業(yè)正出現萎縮跡象,。在傳統工業(yè)時代,,德國一直是世界工業(yè)皇冠上的明珠,但在數字時代,德國引擎還能成為最強推力嗎,?在默克爾看來,,德國在這個問題上給出答案的時間或許已經有些遲了。當年默克爾接受采訪時的一句,,“互聯網對我們來說,仍是未知的領域”,,曾引發(fā)一片
質疑,。一句話引發(fā)的風波,是德國工業(yè)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xù)增長的焦慮感,。
默克爾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場我們并未取得勝利的比賽?!?重新蓄力加速,,德國需要助推動力。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首席執(zhí)行官瓦爾斯特就曾表示,,發(fā)展“工業(yè)4.0”僅靠德國無法成功,,需要尋找合作伙伴,中國在其中極為重要,。瓦爾斯特這話的背景,,是中國已經成為制造業(yè)增加值最高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推動工業(yè)數字化轉型,。德國的“工業(yè)4.0”,與中國,,不謀而合,。幾個月后,默克爾就迎來了貴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德國,。通常,,國事訪問只需要德國總統發(fā)出邀請,但這一次,,是時任德國總統高克和默克爾共同發(fā)出邀請,。這一不尋常的訪問,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zhàn)略伙伴關系,,也讓中德關系邁上了新的臺階,。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在《法蘭克福匯報》發(fā)表題為《中德攜手合作造福中歐和世界》的署名文章,,其中用了這樣一句話來闡釋中德合作之“新”——“以創(chuàng)新和開放思維,,賦予中德合作更多內涵”。這樣的愿景,很快就在年底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中,,落實為了中德創(chuàng)新伙伴關系的建立,。德國“工業(yè)4.0”同中國工業(yè)化、信息化發(fā)展將實現對接,。第二年,,德國漢諾威CeBIT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中國成為了主賓國,。博覽會現場,還來了一位中國的老朋友,,72歲的德國通信工程教授維爾納·措恩,。1987年,他在北京科技大學,,完成了中國發(fā)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它是用德語寫就的,。|
“越過長城,我們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编]件正文寫道:越過長城,我們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30多年過去了,,這位老人恐怕想不到,當中國互聯網企業(yè)抵達德國,,帶來的是一股如此強勁的新風,。中國帶來的600多家參展企業(yè),使博覽會當年訪客達到20萬人,,比往年增長了6%,,一舉創(chuàng)下了博覽會近些年的最高紀錄
。從簡單的經貿往來,,上升為在全球數字化變革時代前沿互相助力的伙伴,,創(chuàng)新思維帶來的升級,恰恰為中德合作注入了更深一層的內涵,。不過,,盡管“工業(yè)4.0”被寫入了國家戰(zhàn)略,但實際上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在數字化進程上依然面臨著種種難題,。相形之下,,中國在數字領域的領軍之勢開始讓歐洲部分國家出現了情緒和心態(tài)的微妙變化。默克爾,,并沒有被這種情緒左右,。相反,她出訪中國時,喜歡到訪中國的科研機構,,抵近觀察,。2018年,她到訪了深圳,。在這個從小漁村迅速成長為中國“硅谷”的創(chuàng)新前沿城市,,默克爾深受震動,以至于回國后第三個月就新任命了一位在數字行業(yè)深耕多年,,并且跟她自己有著同樣物理學背景的德國政府數字委員會主席,。默克爾還多次在內閣會議上,談起中國的年輕人和創(chuàng)新活力,。|
默克爾訪問深圳
默克爾的緊迫感是毋庸置疑的,,但與此同時,,對中國的考察更令她明了時與勢的順風,,依然來自中德合作
。同一年,,美國大打對華貿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壓力之下,默克爾的回應也很明確:“個別供應商不應該一開始就被禁止參與5G建設,。 ”她的話基于一個基本的觀察和判斷,,“在一個共同的數碼市場里,如果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那我們無法走得很遠,。”不輕易憑情緒下結論,,默克爾務實
的品質就體現在這里,。其實,從歐債危機之后,,默克爾對歐洲和西方經濟進行了很多反思,,她曾在一場同世界頂級經濟學家的交流論壇上深刻探問:“為什么過去幾年危機中,經濟科學在預測或描述經濟現實方面如此不合時宜,?潛在的經濟理論是錯誤的,,還是我們聽錯了人的意見?”而中國的應對手段,、經濟發(fā)展和決策智慧,,則愈發(fā)吸引著默克爾。從2005年開始,,默克爾幾乎每年都會至少到訪一個中國城市,。她的足跡,從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拓展到了成都、合肥,、沈陽這些新興城市,。除了同當地的政府官員、青年學生,、工人農民交談,,默克爾也開始去了解中國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經濟結構轉型,。令默克爾好奇與著迷的,是中國的治國理念與方針,。最后一次訪問中國,,默克爾又去了一次武漢。當車隊途經武漢長江大橋時,,她提出停車,。下車憑橋遠眺,九州通衢,,或許這正是默克爾看中國的坐標,。|
默克爾在武漢長江大橋留影
縱軸上,有她見證過的創(chuàng)新動能,,橫軸上,,有她體驗過的多元現實。按照德國《世界報》的說法,,這是默克爾僅有的一次偏離外交禮賓的日程——與其說偏離,,不如說是她了解中國,多看,、多經歷的實踐總結,。默克爾以她的務實品質作出的選擇,恰好印證了習近平主席2014年,,初訪德國時發(fā)表署名文章中的論斷:我們要建設增長繁榮之橋,。使中國和歐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雙引擎。
國際多邊場合,,也總能看到默克爾的身影,。至今,回憶起1995年的柏林氣候變化大會,,默克爾仍會兩眼發(fā)光
,。
|
時任德國環(huán)境部長安格拉·默克爾主持第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那次,,約有16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參加了會議,還有許多非政府組織前來,。默克爾喜歡這種氛圍,,那是她平生第一次在如此盛大的國際場合執(zhí)行任務:上千位代表、上百個利益集團,、各種語言混雜成一個復雜的談判
“線團”,。她后來說:“這就是我一直想象的,160個國家(或地區(qū))真的讓我精神為之一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機會認識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以及走進這些文化的不同方法?!边@種心態(tài)也影響著默克爾對歐洲問題的認知,。在十多年前,她向歐洲議會闡述自己的歐洲理想時,,關鍵詞落在了“包容”:歐洲是包容的大陸,,她的靈魂是包容。在走向包容的道路上,,我們曾互相迫害,,互相毀滅——它是一種要求很高的美德,,需要心和理性來實現,。難民危機期間任德國副總理的西格馬·加布里埃爾至今難以忘懷他瞥見默克爾“心”的瞬間。在兩人討論是否有必要關閉邊境時,,默克爾在不斷搖頭,,她的話甚至帶著“求”的意味:“但是加布里埃爾先生,請一定答應我一件事——我們不會建墻,?!蹦藸柹踔僚懦庖浴拔C”來定義難民潮的壓力,這是攸關人的命運問題,,她不愿用這個詞來修飾,。|
難民和移徙者在德國等待登記
對人的關懷,是將看似不相關的人凝集在一起,,展開國際合作的起點,,而國際合作也正是默克爾的理性選擇。她對歐洲的闡釋中,,包容的實踐方式是正視——“通過歐洲多民族的眼睛發(fā)現我們大陸的多樣性”
,,這樣的邏輯自然延展到了國際議題。2016年,,默克爾第九次訪華,,與中國進行第四輪政府磋商時,,其中一項內容是中德政府商定在阿富汗開展共同項目,首先是礦業(yè)培訓和防災減災,。對于默克爾來說,,在德國已經承受巨大的難民壓力之時,處理好阿富汗問題是必要且緊迫的,,阿富汗人是僅次于敘利亞人和伊拉克人的德國第三大避難申請團體,。然而,以往方鑿圓枘的西方模式并沒有給阿富汗安全局勢帶來根本改善,。這一次,,中德之間探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從阿富汗自身發(fā)展需要出發(fā)進行合作。當真正從人的角度出發(fā)時,,什么才是國際合作中的正確選擇,,就是顯而易見的答案。不過,,當默克爾堅持以這樣的“心”來到雙,、多邊外交、國際合作的會場時,,等待她的卻不都是如中國一樣,,愿意以“心”來團結人的伙伴。2017年,,熱愛參加國際論壇的默克爾,,極為罕見地沒有出席當年的達沃斯論壇。根據很多媒體的報道,,原因之一是默克爾還在思考如何跟當時即將就職的新任美國總統相處——上任前就放言將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巴黎協定》,還要在美墨邊境建墻的特朗普,。那張著名的G7峰會照片足以說明,,默克爾的反感是發(fā)自內心
的。
|
2018年在加拿大舉辦G7峰會
最近,,在她卸任的告別儀式上,,沒有受到邀請的政黨就是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告別儀式上有關“信任”的留言,,默克爾是這樣闡釋的:“只要科學洞察力被否定,,陰謀論和仇恨傳播到哪里,我們就需要抵制,?!迸c仇恨、分裂,、陰謀之“墻”對抗,,默克爾不是孤身一人,。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一次站在了達沃斯國際會議中心的講臺上,。習近平主席的演講持續(xù)了近1個小時,,講的是對全球化的堅定、對全人類未來的信念,,是大國“應有的擔當”,。2018年,默克爾重新出席達沃斯論壇,,并做了演講,。
從這次演講開始,“反對單邊主義”成了默克爾的關鍵詞之一,。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她與中國再次攜手同行:“中國領導人昨天發(fā)表了講話,他和我都同意這一點,。我們都注意到對多邊主義存在需求,。”默克爾還曾專門在柏林美國研究院發(fā)表演講,,呼吁西方國家應設法將中國融入世界多邊體系并平等對待,,而不是將它排除在外。16年的觀察和經歷早已讓她明白,,總統再換,,美國的本質,也不會變,。這是客觀事實,,也是一位政治家清醒的認知,。默克爾,,習慣了超越地緣政治去考慮問題。正如默克爾就任第二年,,當她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首次以兩國領導人身份會晤時,,默克爾“冒大不韙”,提出德俄要合作“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
德國盧布明實拍北溪2號天然氣接收站附近
一晃多年過去,,圍繞這條管道的政治操弄,從未停止,。風波之中,,默克爾始終堅持,無論是德國還是歐盟,,都需要加強同俄羅斯的合作,。在屢次制裁之中,,管道終于建設完成。抱著這樣的認知,,默克爾,,也始終是俄羅斯領導人在西方領導人中最重要的對話者。默克爾的16年,,或許沒有人比她自己更能作出恰切的總結,。在自己的告別儀式上,默克爾選擇了一首名為《為我下一場紅玫瑰雨》的歌曲,,其中有三句歌詞,。“世界正在改變我想去了解,,多看,,多經歷,將這些記憶留存不再孤身一人,,但也同時保留自由”唱出了默克爾自己,,也唱出了16年來,德國所面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