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于1907年的漢代敦煌陽關烽燧
報警的方式主要是“舉燔苣,,燃積薪”。玉門關一帶曾經(jīng)遍布蘆葦,,把蘆葦以橫縱交錯的方式堆積起來就是“積薪”,,用蘆葦捆扎成的束叫“苣”。
△蘆葦以橫縱交錯的方式堆積起來就是“積薪”
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敦煌現(xiàn)存的“積薪”之多、保存之完好,,為全國之最,。這些“積薪”雖算不上珍貴珠寶,但它們在戈壁灘上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霜雨雪,,講述著千百年前戍卒將士每日伐薪戍守邊關的艱苦生活,。
此外,玉門關一帶遺留下來的漢簡也生動記錄著當年戍邊吏卒們修城筑塞,、候望烽火、開渠拓荒,、屯墾田作,、積薪飼馬、編席織鞋的生活,。邊塞戍務繁雜,,人們在日常的書信問候中,都會殷勤相問“塞上苦寒”“善毋恙,,甚苦官事”,。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道盡了戍邊將士對故鄉(xiāng)的無盡思念,;“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也說出了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