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博日歷丨“乘風破浪”的西漢陶俑,,“公演現(xiàn)場”來襲→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
有一支“乘風破浪”的陶俑“天團”
一塊長67.5厘米,、寬47.5厘米的陶盤
記錄了他們的“公演現(xiàn)場”
今天,三個看點帶你認識
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
01
原來這些高難度的現(xiàn)代雜技動作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
陶俑“天團”在做些啥,?
先來看這四位雜技俑
他們頭戴尖頂褐色小帽
身穿及膝緊身短衣,,腰束白帶
前面兩人雙手撐地,,舉足倒立
后面兩人,一人向后彎腰
另一人正在表演著高難度的柔術(shù)動作
類似現(xiàn)代柔術(shù)中的“叼花”
現(xiàn)代雜技的許多動作
都能在這個小小陶盤上找到源流
據(jù)史料推測,,秦漢時期的雜技難度極高
驚險性和觀賞性甚至不輸現(xiàn)代
雜技俑左邊有兩個小姐姐
她們面施粉黛,,頭挽垂髻
長袖翩翩,,舞姿似天仙
跳的正是漢代流行的長袖舞
“翹袖折腰”是長袖舞的招牌動作
即把長袖向上甩起,,同時腰肢向后彎折
“長袖善舞”延續(xù)至今
讓中國舞蹈秀麗清雅的美學精神一脈相承
最前面一人,,身穿朱色長袍
似在引吭高歌或大聲詠誦
它應(yīng)是一個說唱俑
也是整個陶盤上唯一可動的人物俑
畢竟“freestyle”不能太拘束
在表演者后面
一排伴奏的樂隊格外拉風
兩女子頭挽垂髻跪地吹笙
另外五個男子分別在
鼓瑟、擊扁形小鼓,、敲編鐘,、擊磬、擊建鼓
兩側(cè)七位觀賞者拱手而立
神情十分陶醉
整個陶盤像一張“公演”照片
記錄下那個時代歡歌曼舞的瞬間
02
漢代“百戲”雜而不亂別具一格
看完陶盤上的人物,,你可能會想
這彈的、吹的,、敲的,、唱的、跳的
表演的究竟是個啥,?
這其實就是漢代最流行的“百戲”
百戲起于秦,盛于兩漢
在《辭?!分斜欢x為
“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
雜技,、舞蹈、武術(shù),、幻術(shù),、馴獸等
都屬于百戲的范疇
這種大雜燴式的表演形式起于民間
屬于雜舞,,與雅舞相對
漢代之前
百戲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shù)
但來自民間的“草根”皇帝劉邦
將它帶入了宮廷
史載,,漢武帝元封三年
在長安未央宮舉辦盛大百戲表演
京城周圍“三百里內(nèi)皆來觀”
可見百戲在漢代風靡朝野
03
全國罕見,!不同“身份”陶俑同臺亮相“演繹”西漢社會生活
陶俑——以泥土之軀連接大地
傳遞出人類最初的藝術(shù)表達和享受
透過這組彩繪樂舞雜技陶俑
我們欣賞到了2000多年前的漢代百戲
整件作品表達的內(nèi)容雖多
但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人物沒有經(jīng)過太多的精雕細琢
稚拙簡樸中透露出一種豪放的格調(diào)
漢代的樂舞,、雜技造型的陶俑
雖在各地均有出土,但多是個體
這組陶俑群
年代之久遠,、內(nèi)容之豐富,、場面之完整
實屬全國罕見
對于研究漢代的音樂、舞蹈,、雜技,、雕塑等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此國寶級的文物要去哪里看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千佛山下的“寶藏”
濟南市博物館
其扎根泉城,,文博物豐
是了解濟南歷史,、領(lǐng)略泉城文化的必選之地
來這里
看2000多年前“乘風破浪”的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