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受到高溫少雨天氣的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xù)走低,進入枯水期,。9月22日,,在鄱陽湖多寶鄉(xiāng)蔣公嶺附近水域,,明代“千眼橋”提前顯露真容。
據(jù)了解,,這座古橋建于1631年,,全長2657米,949個墩,,948個孔,,所以稱之為“千眼橋”。鄱陽湖豐水期,,“千眼橋”浸泡在水中,,當鄱陽湖水位低于10.5米時,,才露出真容。
截至9月22日18時,,鄱陽湖都昌水文站水位已下降至10.2米,,顯露出的橋身全部采用花崗石,在明代時期曾是沿湖兩岸群眾往來的便捷通道,。2016年以來,,江西省對“千眼橋”進行了全面修復,不僅恢復了原貌,,也成為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總臺記者張奇斌石坤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