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背采樣點經(jīng)歷隕石撞擊 月壤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月球具有“二分性”,,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殼厚度,、巖漿活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機制至今懸而未決,是月球科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為了探索這些科學問題,,我國嫦娥六號與嫦娥五號不同,選擇了在月背采樣,,這對于我們認識月球有哪些深遠意義,?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這是一個月球儀,現(xiàn)在看到的這面是我們通常在地球上能看到的一面,,因為月球已經(jīng)被地球潮汐鎖定了,,所以我們一直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在正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有大片的黑色的區(qū)域,,我們叫月海,,實際上它沒有水,是玄武巖分布的地方,,而嫦娥五號是在風暴洋的這個地方采的樣品,。我們嫦娥六號是在背面,我們可以看到背面的形貌和物質的分布有很大的不一樣,,這就是月球具有明顯的“二分性”,,正面和背面有很大的差別。嫦娥六號采樣是采在阿波羅撞擊坑的南緣,,而這個采樣的地點是月球上最大的一個盆地(南極-艾特肯盆地),,直徑大概2500公里,而深度大概可以達到13公里,。
專家稱,,月球結構從外到內分為月殼、月幔及月核三部分,。月球表層是深度約50公里到75公里的月殼,再往下是深度達1000公里以上的月幔部分,。月幔到底由哪些物質組成一直是國際科學界想要揭開的謎題,。
而嫦娥六號月壤采集點位于月球最大、最深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經(jīng)歷多次巨型隕石撞擊,,月殼相對來說會變得比較薄,在此采集月壤樣品對后續(xù)開展月球地質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這個地方非常接近于月幔,,它冒出來的東西更有可能代表月幔物質。我們在這里采樣,,它自帶了深部物質的特性,,可以表現(xiàn)出月球的深部物質到底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