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膽兒小,,只選擇在科學上探險”
韓春雨的實驗室在河北科技大學的中校區(qū),,這里是老校區(qū),學校不大,從南門到北門,,步行只需不到五分鐘,。大部分學生都在新校區(qū),這里顯得非常安靜,。食堂門口,,校園歌手大賽在招募選手,吆喝聲不斷,,前來咨詢的學生寥寥無幾,。
“河北省藥用分子化學實驗室”就在食堂對面,韓春雨的實驗室就在這棟樓里,。三樓和四樓各有一個,,規(guī)模在整棟樓里是最大的。
韓春雨是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的博士生,,期間發(fā)表過一篇非常不錯的論文,,2006年進入河北科技大學,屬于引進人才,,學校一開始就給了這個“青年才俊”25萬元的學科建設經(jīng)費,。不久之后,他又申請了17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上后來15萬元的青年基金以及他通過參與重大專項獲得的資金,,他開始發(fā)起這項新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時,并不缺錢,。
但后來的花費超出了他的預期,,目前,他還欠下了30多萬元,。如果當下沒有取得這項研究成果,,這筆錢他打算用自己的存款先補上。“這些錢我還欠得起,。不在乎結(jié)果,,也要量入為出,我不贊成弄到最后什么都沒有了,。”他很實在地說,。
“我從來不做冒險的事情,我膽兒小,。我開始研究這個課題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后取得這個成績是必然的,我向來都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中,,出自《論語》中的這句話,韓春雨提到過不下三次,。他說自己從這句話中吸收了太多營養(yǎng),。
如果文章發(fā)不了,他也做好了退一步的打算,,上報學校,,申請基金,也足夠補上資金缺口,。如今,,文章順利發(fā)表,而且是首發(fā),,這是他所有預期中最好的結(jié)果,。
“其實比起很多我以往交流過的青年才俊,我不是那么刻苦,。我只不過是想得特別仔細,,考慮好了才去做。”韓春雨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思考也是勤奮的一部分啊,,人最大的懶惰是思想懶惰。” 他補充說,。
韓春雨也一直在為自己選擇和爭取最佳的科研環(huán)境,。
2006年開始在河北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十年,,期間他只作為通訊作者發(fā)表過兩篇中文論文,,河北科技大學幾乎從未給過他諸如發(fā)表論文篇數(shù)以及評職稱的壓力,這才讓他有條件泡在實驗室專注實驗本身,。就像當初選擇來這里一樣,,未來他還會繼續(xù)留在這里。“這里就是我的‘MIT’(麻省理工學院),。”外界把它的實驗室稱之為“小作坊”,,他覺得,,能做出事情來,,就挺好。
“你是穿阿迪達斯或者耐克,,還是穿其他的當然再高級的咱不知道了還是穿解放鞋,,走路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我穿的是解放鞋,。”在韓春雨看來,,穿解放鞋并不等同于艱苦,。
沒有海外留學背景,卻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原創(chuàng)技術,。這一點,,讓很多人對韓春雨又佩服又好奇。
韓春雨曾在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攻讀博士,,師從強伯勤院士和袁建剛教授,,接觸到當時如火如荼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這是當時世界科研的最前沿,。
初到協(xié)和,,韓春雨遇到了石家莊老鄉(xiāng)、院士沈巖,,聊天中他得知,,沈當年上山下鄉(xiāng)回來后,分配到協(xié)和技術所,,開始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十五年后,成了院士,。這給了韓春雨莫大的鼓舞,,由此他也認定了一個道理,科學家一定是邊實踐邊思考,,要在實驗室做實驗,。“一個不愛做實驗的人,不可能是科學家,。”
“如果沒有那幾年的培養(yǎng),,我絕不可能做一名科學家。”韓春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那個時候他開始學習如何從文獻中吸取智慧,。“我發(fā)現(xiàn),跟優(yōu)秀的人學習,,不一定要去他們身邊,,看他們的著述就可以了。我看文獻是一個更高的層面,,學人家的聰明,,人家是怎么干成這一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