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侵犯個人信息曝黑色利益鏈
據(jù)新華社電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近日發(fā)布的《2016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我國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嚴重,,84%的網民曾親身感受到因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不良影響。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網絡非法獲取公民信息已從身份信息,、電話號碼,、家庭地址,擴展到網絡賬號和密碼,、銀行賬號和密碼等,,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實施攻擊,形成了“源頭——中間商——非法使用人員”的黑色產業(yè)鏈,。
今年3月,,四川省南充市公安局接到多起報案,,報案人稱銀行賬戶內的錢被盜,。通過偵查,,專案組先后在海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抓獲了5名犯罪嫌疑人,,并鎖定了為嫌疑人提供作案基礎信息數(shù)據(jù)的源頭——“黑客”江某,。
今年6月,,南充公安的便衣民警在成都雙流區(qū)的一個小區(qū)內將江某抓獲。打開他的電腦后民警發(fā)現(xiàn),,密密麻麻的文件夾里,,分門別類裝著各種各樣的公民個人信息:QQ賬號和密碼,支付寶信息,,身份證信息,,除此之外,還有郵箱信息,、學生信息、單位信息,、網絡身份賬號密碼等內容,每個文件都達數(shù)十兆,。
在江某的QQ群和微信群里,買家來自全國各地,。他將竊取的信息以5000條為一個單位,,打包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價格最高的身份信息最高可以賣到每單位400元,。買家在獲取到這些信息后再進行層層轉賣,,最終流入各類不法分子手中。
在南充公安偵破的另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張某在網上出售公民戶籍,、旅店業(yè)、銀行,、鐵路,、機票、手機,、車輛,、物流等信息,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600余萬條,,涉案金額300余萬元,。
辦案民警發(fā)現(xiàn),張某有161個“上線”,,99個“下線”,。在該鏈條中,他們通過網絡即時聊天工具進行聯(lián)系,,并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交易,,整個黑色網絡鏈條涉案人員高達3000余人。
民警表示,,通過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滋生的通訊詐騙、網絡詐騙,、敲詐勒索等犯罪目前正持續(xù)高位運行,。
>>安全提示
及時刮掉快遞條形碼信息
四川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安機關在繼續(xù)保持嚴打高壓態(tài)勢,、遏制犯罪活動的同時,,公民還需進一步提高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
他強調,,公民不要輕易將個人信息提供給無關人員,,網絡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慎用公共場所免費WiFi,,不點擊不明網址鏈接。
“在丟棄快遞包裝之前務必將包裹上的條形碼及收件人姓名、住址,、手機號以及身份證等重要信息用水拭去或用刀刮掉,、在需要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時一定要在有人像的正面上注明該復印件僅限何種情況下使用,,不要用一個密碼作為自己所有賬號的‘通行證’。這樣可以大大降低不法分子企圖通過網絡大數(shù)據(jù)庫對公民進行敲詐的可能,?!彼硎尽?/p>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昕杰還指出,,要有效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還需加快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澳壳拔覈]有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現(xiàn)有法律中的相關規(guī)定過于寬泛,、模糊,亟待有明確,、系統(tǒng)的法律出臺,。”他還建議,,在民法典制定過程中特別是人格權法的規(guī)定方面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