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空巢青年”是個偽命題(青年觀)
最近,“空巢青年”的話題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相對于“空巢老人”,,所謂的“空巢青年”大多指離開家鄉(xiāng)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獨居的單身年輕人。有人這樣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水果一次只買三四個,、買多了怕吃不了的尷尬,;下班回到空蕩蕩的家,心中泛起的一絲失落,;因家里沒人只好將快遞寄到單位的無奈,;沒叫外賣的夜晚突然響起敲門聲的驚訝。更有文藝的網(wǎng)友將這種狀態(tài)總結為“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這些“空巢青年”,年齡大多介于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打拼,,工作資歷不夠豐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穩(wěn)腳跟,。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生活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當中,,他們不是沒想過逃離“北上廣”,,回到老家過優(yōu)渥閑適的生活,但對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的憧憬和大展拳腳的志向讓他們甘心扎根于城市,。
然而,,將“空巢青年”的標簽直接貼在廣大奮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當。事實上,,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其奮斗群像,,“空巢”更是幾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經(jīng)歷的階段,因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經(jīng)歷這樣的“中空”狀態(tài),,在歷練中積累生存技能、鍛煉自理能力,。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边@些年輕人在最應該奮斗的年紀沒有選擇渾渾噩噩度過最寶貴的時光,忍受著孤單,、寂寞和失落,,卻依舊付出汗水和執(zhí)著,這或許是對英雄主義最好的詮釋,。
盡管有“眼前的茍且”,,大多數(shù)奮斗在城市中的青年心中更盛著“詩和遠方”。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這樣說:“鄉(xiāng)村的黎明令我喜歡,,而城市的黎明好壞摻雜,,因而更令我喜歡…一種更大的希望給我?guī)砦⑽⒌目酀环N遠離現(xiàn)實的鄉(xiāng)愁味道,。鄉(xiāng)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痹谟嘘P“空巢青年”的討論中,,一位網(wǎng)友這樣寫道:“?。窟€有這種稱呼,,我一直將自己看作為在大城市的戰(zhàn)斗者,。”
受益于現(xiàn)代發(fā)達的科技,,“空巢青年”們其實并不“空巢”,。網(wǎng)絡使離家在外的他們能隨時隨地和父母聯(lián)系溝通,維系親情的溫度,,與故鄉(xiāng)和回憶保持“不斷線”,。此外,寬松的社會氛圍使他們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多元的城市生活和文化開闊了眼界,,使他們相信規(guī)則和勤奮的力量,保持昂揚向上的進步狀態(tài),。
“生活是很枯燥的,。我的一生就是力求不要在平庸中虛度光陰?!笨履稀さ罓栠@句話道出了萬千奮斗者的心聲,。“空巢青年”們選擇了一條并不平坦的路,,為的是不要日后悔恨當初自己為什么沒有再拼一把,,哪怕再多吃一點苦。盡管背井離鄉(xiāng),、遠離親人,,他們卻愿意拼一種可能性,,讓自己離實現(xiàn)目標更近一些,,讓家庭通過自己的奮斗得到改善,讓這個城市因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他們是嘗試在黑暗中探索出光亮的那群人,,是改革道路中閃耀的“城市之光”。
的確,,人不應該因其物質(zhì)條件被固化為某個群體,,換個角度看問題結論或許會大不同??粘膊⒉豢膳?,只要心態(tài)不空、理想不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敢拼搏敢奮斗,,才能在城市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些愿意放棄原本舒適安逸的生活而選擇奮斗打拼的年輕人,或許才是推動社會進步與改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