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秦嶺野外大熊貓約345只 生存狀況仍不樂觀
西安新聞網(wǎng)-西安晚報訊(記者張松通訊員吳燕峰)日前,國際環(huán)保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 (IUCN)發(fā)布報告,,在全球瀕危物種名單上將大熊貓除名,,保護等級由“瀕危”降級為“易?!?。業(yè)內人士對此持何種觀點,?大熊貓保護現(xiàn)狀如何?帶著這些疑 問,,記者采訪了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以下簡稱佛保局)有關專家,。
“大熊貓被‘降級’,這是對中國保護大熊貓工作的肯定,!”佛保局保護科研科科長黨高弟告訴記者,,2015年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大熊貓野外種群數(shù)量為1864只,,比10年前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的1596只多了268只,,陜西秦嶺地區(qū)野外生存有大熊貓約345只,較10年前增加72 只,,增長率為全國最高,,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096只,分布密度為全國最大,。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大熊貓保護工作總體情況是好的,但因此就下調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我覺得有欠考慮,,會讓很多潛在風險被忽略?!痹诜鹌罕Wo區(qū)從 事大熊貓保護工作31年的黨高弟說,,大熊貓是最容易受傷害的動物之一,不同階段都有天敵,。金雕,、黃鼠狼、豹貓等襲擊熊貓幼崽和年老體弱者,;大熊貓發(fā)情期 “比武招親”的求偶方式,,導致雄性大熊貓常在爭奪配偶的打斗中受傷甚至被打死,;大熊貓高度特化的食竹生活習性,,導致營養(yǎng)缺乏身體衰弱,牙齒過早磨損,、機能 退化,;蛔蟲病也是導致大熊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自然隔離和人類活動,,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形勢嚴重,,這些都給大熊貓的生存造成一定影響。
佛保局公眾教育科主任何少文告訴記者,,大熊貓野外繁殖的低生育,、低成活,,也是面臨的諸多生存挑戰(zhàn)之一。大熊貓發(fā)情期很短,,一年內雄性大熊貓發(fā)情期約持續(xù)30~40天,,雌性大熊貓能成功受孕的卻只有幾天,要很好地把握在發(fā)情期內順利交配且成功孕育幼崽,,困難重重,。
“認識一個物種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應該更多地以野外種群生存繁衍狀態(tài)來衡量,。保護大熊貓,,愛心應升級!”佛保局高級工程師曹慶表示,,有賴于高科技,,每年都有人工繁育的大熊貓呱呱落地,這的確令人欣慰,,但也影響了世人對大熊貓野外種群真實生存狀態(tài)的了解,。
“把大熊貓‘降級’,沒有全面考慮大熊貓的種群,、棲息地,、自然災害等情況,草率降低大熊貓的保護等級,,會導致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遭到難以彌補的 損失和破壞,,喪失已經(jīng)取得的保護成果,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秉h高弟說,“作為一線工作者,,我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保護工作,,以前 怎么做,以后還是怎么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