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憑欄處)
《人民日報》( 2017年01月05日 18 版)
不知從何時開始,,老師批評學生成了個“事兒”,。不信,你看最近的新聞:河南省信陽市某高中老師,,因批評學生上課帶手機,,被學生家長毆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師,,批評了一位逃課去網(wǎng)吧的學生,,結(jié)果學生離家出走,,老師苦尋6天才將其找回……
老子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自古以來天經(jīng)地義,,初會學話的小兒都會念“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涩F(xiàn)如今,,老師批評學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禍上身”呢,?
應該看到進步的一面,。那就是,“教與學”的關(guān)系越來越擺脫原來“天地君親師”的唯上論,、唯師論,,越來越追求“教學相長”的境界、師生平等的關(guān)系,。近一年多來,,教育界發(fā)出越來越多這樣的聲音:教育也要“供給側(cè)改革”,要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即使是選拔錄取,,也不能“見分不見人”。
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贏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尊重,也就成為大勢所趨,。那些原來見怪不怪的體罰陋習,,已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上有師德“紅線”,,下有自媒體遍地開花,、“捂蓋子”越來越難的社會監(jiān)督,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師受到了懲罰,,敢于觸碰底線的人越來越少,。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學生做得不對,老師自然要批評,,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稱之為“教育”呢?問題似乎就出在這里,。今天的孩子,,都是每家每戶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圍著轉(zhuǎn),,不但習慣了對長輩呼來喝去,,長輩還一副“很受用”的模樣。試想,,這樣的孩子進入了學校,,面對老師的批評,怎能坦然接受,?一遇批評,孩子往往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揭竿而起”,、離家出走,要么向家長“告狀”,??杀氖牵?ldquo;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熊大人”,,一聽孩子受了“委屈”,,心里便老大不痛快:我都舍不得批評,你竟敢批評,,那還了得,?
學校的校風、校紀,、學風也因此走了下坡路,。筆者幾次聽到老師私下感慨,“現(xiàn)在這世道,,都不敢批評學生了,。”
老師不敢批評學生,受害的首先是學生本身,。比如,,面對校園暴力,老師如果不敢大膽出手,,及時批評制止,,一方面會縱容施暴學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會使受欺凌學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傷害。同時,,這也是對雙方學生家庭及社會的不負責任,。
老師不敢批評學生,絕非小事,。學生如同樹苗,,如不及時修枝剪杈,極易長成“歪脖子樹”,。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贊美聲中長大,,適宜的批評有百利而無一害。很多人長大后對老師充滿感激,,就是因為老師及時給出批評,,“懸崖勒馬”,避免了更嚴重的后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師感慨,畢業(yè)后真正感恩老師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評多的學生,。
在這里,有必要提醒家長一句:溺子如弒子,。大多數(shù)老師是為了孩子好,,很多老師的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只要批評得對,,家長就應該支持老師。況且,,孔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尚且推崇“聞過則喜”,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做得不對,、做得不好,怎么就批評不得了,?反之,,如果一個孩子上學時對校紀校規(guī)無所畏懼,對老師批評難以接受,,等將來長大成人走向社會,,能不被社會狠狠“教訓”嗎?能成長為有用之才嗎?
當然,,作為教師,,還是要講求方式方法。畢竟,,批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藝術(shù)化的手段使學生變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