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瓊芳在自己的“農村e郵”服務站點內展示當地特產井岡紅米(2016年2月2日攝),。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盧瓊芳于2015年畢業(yè)后就回到井岡山下七鄉(xiāng)家中。 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在井岡山東上鄉(xiāng),,貧困戶林鐵良從五十里外的深山中搬到集鎮(zhèn),,用兩萬元就買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新房。同時,,通過在集鎮(zhèn)工廠打工,,他每年還有1萬多元的收入,。“搬到這里不但住得舒適,,收入也提高了!”他說,。
此外,,井岡山還通過全力推進安居,實現戶戶有其屋,,通過落實兜底政策,,實現人人有保障。
“井岡山不僅要實現自身的率先脫貧,,還要為全國脫貧攻堅探索接地氣,、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新路,,在新一輪脫貧奔小康中當先鋒,、占前列?!本畬绞懈笔虚L蘭勝華說,。
這是跨越時空的精神——井岡山精神是井岡山率先脫貧摘帽的力量之源
佇立在井岡山朱砂沖林場行洲村一棟古樸的老宅前,時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單字一尺見方的標語——“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雖歷經近90年風雨,,仍清晰可見、遒勁有力,。
十五個大字,,穿越時光,始終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最樸素的精神,。
臨產前一天,,張玉珍還在整理貧困戶脫貧的材料。39歲的她是長坪鄉(xiāng)計生辦主任,,同時也是一名扶貧干部,。為了讓幫扶的5戶貧困戶如期脫貧,直到懷孕六七個月,,她還堅持每周下村一次,。
“干部勇于奉獻的干勁,群眾身上自強不息的韌勁,,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人員飽含家國情懷的闖勁,,共同孕育了井岡山脫貧攻堅的碩果,。”井岡山市委農工部部長巫太明說,。
井岡山茨坪鎮(zhèn)大井村,,一戶紅卡貧困戶的信息卡掛在家門前(2016年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井岡山茨坪鎮(zhèn)大井村,,一戶紅卡貧困戶的信息卡掛在家門前(2016年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鄉(xiāng)鄉(xiāng)都有扶貧團,村村都有幫扶隊,、一村選派一個書記,一個貧困戶確定一名幫扶責任人”,。井岡山建立了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幫扶3戶,、科級干部幫扶2戶,、一般黨員干部幫扶1戶的“321”幫扶責任機制。
“為什么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可以到幼兒園接自己,,我的爸爸卻不在,。”面對女兒視頻時的困惑和埋怨,,江西省農業(yè)廳派駐到井岡山新城鎮(zhèn)排頭村的第一書記羅軍元常常眼含熱淚,。
翻開羅軍元的工作日志,除了3年幫扶計劃這樣的“大事”,,還密密麻麻記錄著在村里經常要做的“瑣事”,。這些事小得太不起眼,卻溫暖得讓人心動:搜集24個貧困戶的“微心愿”,,“一個電飯煲,、一個老人手機……”,讓農業(yè)廳的同事認領,;“一日捐”,,就是農業(yè)廳的同事每人捐出一天的工資,用于走訪排頭村里的困難戶,;重陽節(jié),,為24個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一床棉絮、一個暖手袋……
羅軍元興奮地說:“‘微處發(fā)力’讓百姓待自己就像朋友一樣,,能夠和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在井岡山干部群眾身上,總有一種精神讓人肅然起敬,總有一種力量催人奮進,。在荷花鄉(xiāng)高隴村,,貧困戶梁清香自強不息的故事感動了十里八村。49歲的梁清香既要照顧截癱的丈夫,、多病的公婆,、撫育年幼的兒女,還要下地種田,。
“快頂不住時,,就躲在屋里哭一場,哭完后,,繼續(xù)干活,。”從下地種田,、上山種樹到養(yǎng)豬養(yǎng)牛,,梁清香一點點改變著家庭貧困的現狀。站在新建的三層磚瓦樓前,,梁清香告訴記者,,為了蓋這棟房,她花了整整12年,,每隔幾年積攢了一點錢,,就蓋上一層?!安荒苁率露伎空?,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