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敵人營壘,姚子健必須時時處處小心謹慎,,他平時埋頭工作,,給人與世無爭的感覺。但險情時有發(fā)生,。有一次,,與他單線聯(lián)系的一名下線吳錫鈞(地下黨員,公開身份是湯恩伯部駐南京辦事處人員)來取軍用地圖,,吳錫鈞不知道姚在測量總局工作,,雙方差點打個照面,這就有被旁人看破的危險,。緊急時刻,,姚子健轉(zhuǎn)過身去、迅速離開,,吳的眼睛深度近視,,正和旁人說話,,沒有看到他。這就避免了身份的暴露,。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姚子健決意奔赴前方抗擊日寇,潘漢年介紹他去延安,,并寫了兩張落款為“小K”(潘的化名)的便條,,大意為:姚子健有抗日熱情,已為黨工作多年,。一張給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一張給抗日軍政大學(xué)校長林彪。姚子健跋山涉水到了延安,,在抗大接受完訓(xùn)練,,被派到新四軍蘇豫皖抗日根據(jù)地,開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中央軍委頒發(fā)給姚子健的勛章
從事地下工作,,并非次次都能化險為夷,也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紀念會上,,劉光典之子劉玉平講述了父親犧牲的故事。
1949年10月25日,,劉光典赴臺灣從事地下工作,,獲得了國民黨在臺灣的陸、海,、空軍情況,;臺灣氣象密碼;臺灣海潮漲退時間表,;臺灣西海岸國民黨駐軍及港口守軍情況,;兩大重要港口高雄和基隆的通訊密碼等重要情報。
1950年,,劉光典在基隆得到消息,,他所在的地下黨組織已徹底被破壞,他只身一人,,陷入困境之中,。在國民黨發(fā)布對他全島的通緝令時,他匿居山間,,掘地為穴,,過著長年類似原始人的生活,將近4年后被捕,。1959年2月4日立春,,國民黨軍事法庭決定對劉光典執(zhí)行死刑,,他毫無畏懼,從容地在死刑執(zhí)行書上簽名,、按下鮮紅的手印,。
劉光典遺照
李克農(nóng)之孫李凱城主要講了隱蔽戰(zhàn)線斗爭對當(dāng)下的意義所在,他認為,,時下80后,、90后青年對革命事跡存在聽一聽就罷,,不走心的狀態(tài),,這是物質(zhì)生活豐裕,精神信仰丟失的表現(xiàn),。如何與時俱進地將這些革命前輩的精神財富傳承下去,,值得社會各界反思。對此,,他號召與會代表及社會各界挖掘搶救隱蔽斗爭歷史,,為宣傳英雄,激勵后人,,傳承發(fā)揚紅色基因做出貢獻,。
回憶往事,是為了更好地激勵當(dāng)代人,,這是“不忘初心”的目的,。
來源:長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