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北京市其他區(qū)的文化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館顯得尤其“年輕”,,身份也有點兒不一樣。截至目前,,它才對外開放一年,,與檔案館、圖書館,、溫泉中心共同組成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填補了海淀北部地區(qū)沒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的空白。在身份上,,海淀區(qū)文委將它的整體運營和管理都交給專業(yè)公司,,走公共文化社會化運營的全新運營模式。
“我們代表政府為百姓服務,,要生存就要有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這是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館館長岳昌濤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拔覀兊奈幕行奶幵诔菂^(qū)和郊區(qū)的過渡地帶,,周邊有近40萬的本地居民和近10萬的高新技術企業(yè)員工。我們既要提供最基本的文化普及服務,,也要滿足企業(yè)員工的高層文化需要,。”岳昌濤說,。
在摸清“底細”后,,文化館開辦了音樂班、舞蹈班等最基本的文化培訓班,,還結合企業(yè)員工下班晚的情況將運營時間從一周63個小時調整成84個小時,,從早9點開放到晚9點,全年無休,。最近,,文化館舉辦了充滿年輕范兒的“草坪party”?!爸苓吀咝缕髽I(yè)的很多員工想在工作之余享受文化樂趣,,我們讓他們通過網絡上傳才藝表演,最后一起在文化中心外面的草坪上表演節(jié)目,。大家一起吃零食,、喝啤酒,現場氛圍十分歡樂,?!痹啦凉J為,文化館不僅僅是給市民提供一個體驗文化的場所,,也應該通過多種現代方式讓文化浸透人們的心靈,。
科技是海淀區(qū)的特色名片,如何結合居民需求提供實在的“文化跨界科技”服務是文化館思考的問題,。岳昌濤說,,在剛結束的暑假里,文化館開辦了14個機器人班,,每班二三十人,,場場爆滿。就連三歲的小孩也過來感受機器人的魅力,,將文化服務真正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目前,文化館已收到了一千多封市民表揚信,,絕大部分是手寫的,。“我們一家三口去文化館時,,孩子需要哺乳,。岳館長看見后就讓工作人員帶我們去一個教室,,這個細節(jié)很暖?!泵慨敺疬@些感謝信,,岳昌濤和文化館的每位員工都倍感溫暖,“這個年代能給我們手寫信,,說明了大家對我們的重視,。我們更要做好本職工作,讓文化館成為公眾感受文化生活的陣地,、政府派發(fā)文化福利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