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即將揭曉,在此之前,,我國科技領域的這個最高獎勵已連續(xù)頒發(fā)17屆,其中有27人獲得該獎項中最有分量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從第一屆的獲獎者吳文俊和袁隆平,,到上一屆的獲獎者趙忠賢和屠呦呦,作為我國萬千科技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這27人詮釋了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廣度,、中國科研精神的高度。他們的科學貢獻有目共睹,他們在科研工作中體現(xiàn)出的精神和品格同樣值得大書特書,。
風骨堅勁
如果問你,,這些科學大家最打動你的是什么?家國情懷,、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以及為此的無私付出,,可能是很多人的選擇。
27位最高獎獲獎者均出生于新中國成立前,,國家的貧弱,、人民的疾苦,他們有切身體會,。在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師昌緒,、葉篤正、徐光憲,、吳良鏞,、謝家麟、鄭哲敏,、張存浩,、程開甲……27位獲獎者中的絕大多數(shù)早年都曾求學海外,本有機會留在國外并得到更好的物質(zhì)回報和發(fā)展機會,,但他們都選擇了回國,。正如師昌緒所說:“我們這一代人在被列強欺凌的舊社會長大,留學后沖破一切阻礙回國,,一干就是幾十年無怨無悔,,就是抱著一個強國的夢想?!?/p>
那些曲折動人的歸國故事我們已聽過很多,,不必贅言。他們?yōu)閲埫?、百折不撓的風骨,,一言一行皆可見。為我國核武器事業(yè)而隱姓埋名的于敏,,在1984年冬天又一次來到西北高原試驗場進行核武器試驗,。在這片曾多次踏入的苦寒之地,他想起諸葛亮的矢志不渝,,六出祁山,,于是高聲朗誦《后出師表》:“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場面,,怎能不令人動容。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從國外購進一臺超級計算機,,但由兩位外國專家監(jiān)督使用,干什么,、不干什么都得經(jīng)他們同意,,這深深地刺痛了搞計算機研究的金怡濂,?!拔覀兩罡凶约簺]能為國分憂……下決心自己開發(fā),要讓我們的計算機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弊罱K,他主持研制的“神威”計算機讓中國在國際上揚了神威,。
11月29日,,蛋白質(zhì)科學研究(北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該設施的建成并投入運行,,將為國內(nèi)外生命科學和健康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再添強勁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