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新聞占據(jù)了各大媒體軍事版塊的頭條——中國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彈道導彈攔截實驗。
按照此前發(fā)布過的消息顯示,,這是中國第四次成功進行此類試驗,。與此同時,國防部官方微博稱,,“這一試驗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在島叔看來,,官方說的也的確是大實話,中國的歷次實驗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發(fā)展自身國防建設,。
畢竟前幾日,,美國剛剛發(fā)布了最新版《核態(tài)勢評估》,里面不僅要“擴大允許美國使用核武器的范圍”,,還要“發(fā)展門類更加豐富的核武器,,以提高核威懾力”;再往前看,,我們的鄰居印度也剛剛發(fā)射了“烈火”-5彈道導彈,,而這一導彈則號稱可達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
在這個形勢下,,中國部署自己可靠的反導系統(tǒng),,當然是十分必要了。
反導
那么,,這次中國成功實施的陸基中段彈道導彈攔截實驗,,到底是什么呢?島叔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彈道導彈的飛行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當導彈從發(fā)射架發(fā)射到飛出大氣層之前,,這一階段叫做上升段;之后,,導彈飛行飛出大氣層,,在大氣層外飛向目標,這一階段是飛行中段:重返大氣層后,,導彈到達目標區(qū)域上方繼而命中目標,,這一階段被稱為重返大氣層階段,或者叫末段。
針對導彈的三種飛行階段,,自然而然也就分別對應了三種攔截方式:“助推段”防御系統(tǒng),,“中段”防御系統(tǒng)和“末段”防御系統(tǒng) 。其中在導彈飛行中段時進行攔截,,是現(xiàn)在最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在中段時,導彈已經(jīng)飛出大氣層,,這時進行攔截,,就能大大降低導彈帶來的殺傷性。雖然在中段時,,導彈自身會進行分離,,分離出去的部分會以“假目標”的形式干擾攔截,但是相比其他兩種,,可行性還是要高得多,。
上升段攔截的難度在于,反應時間太短了,,當你發(fā)現(xiàn)后再去攔截,,導彈早飛到中段了。所以美國在研究激光武器,,可是即便如此,,殺傷距離依舊是一個檻。目前美國ABL機載激光武器具有上千公里的射程,,對付中小國家的導彈也許可以,,但是對于中俄這樣國土廣袤的國家,顯然有點夠不著,。而且人家的“反導”系統(tǒng)也不是吃干飯的,,估計你剛到就把你打下來了。
而在末端,,導彈飛行速度很快,,如果反應不及時或者一個沒瞄準,導彈可就直接落在自己腦袋上了,,這后果可就更難想象了,。
【中國成功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8年2月5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原標題:中國成功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8年2月5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