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生的微信拜年截圖
中國江西網(wǎng)移動采編訊 記者陳成報道:“新年的鐘聲已敲響,,我們迎來了全新的,,旺旺的一年,。陳國生在此祝大家新年愉快,身體健康,,合家歡樂,。”除夕剛過零點,,今年62歲的花甲老人陳國生就在手機里慢慢地手寫著上面的幾個字,,不一會兒,拜年的信息就發(fā)送了出去,,和親朋好友以微信的方式互道過年好,。陳國生在堅守傳統(tǒng)春節(jié)習俗文化過程中,也感受著科技時代的變遷給自己帶來的變化,。
拜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時代在變,,人們拜年的方式也發(fā)生著悄然不同的變化,。如今,大多數(shù)人開始使用著圖片,、語音和視頻等方式拜年,,贈送新年賀卡或者用短信發(fā)送祝福的人似乎成為少數(shù)。
隨著微信的普及,,微信拜年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方式,。微信最初多是年輕人使用,但現(xiàn)在,,拜年微信的魅力已經(jīng)輻射到各個年齡層的用戶,。62歲的花甲老人陳國生就是其中一位,今年他用上了一部智能機,,在兒子的指導(dǎo)下,,他逐漸開始學會了如何使用微信。于是,,就有了一開始陳國生自己發(fā)微信文字拜年的那么一幕,。“原來微信這么方便,、簡單,,寫好的文字只要復(fù)制一下,就可以發(fā)送給多人了,?!?/p>
微信讓空間距離無限拉近。陳國生回憶起拜年方式的改變,,感嘆道:拜年方式是越來越新潮了,,從過去最常見的登門拜年,,到手寫賀卡送祝福,再到后來的電話,、短信拜年,,到如今的視頻、微信表祝福,,變化之快真可謂是“日新月異”,,見證了時代發(fā)展的變遷,沒想到我們60多歲的老人也能如此時髦,!
“九十年代,,大家都是互寄一張新年賀卡給遠在的對方,進行拜年,;到了2000年,,大家則開始選擇打電話拜年,家里每人初一一大早開始就要接連打上好幾個,,不僅要花不少時間,,話費也不少;2005年前后,,大家又用手機開始發(fā)短信向親友拜年,;這兩年,微信拜年火了起來,,這方式比起發(fā)短信,,省錢又省力”。陳國生介紹,,它既可以像電話一樣語音傳情,,又可以像短信一樣發(fā)送文字,還可以添加上表情或圖片,,內(nèi)容豐富活潑,。
春節(jié)拜年變化的是祝福方式,不變的是那份對親友之間的感恩和祝福,,它的變遷見證著中華民族年節(jié)文化與時俱進的傳承和光大,,也生動地記錄了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的歷程,。
今年,,陳國生不僅學會了使用微信拜年,還學會了微信搶紅包,、發(fā)紅包功能,。在他的家人和朋友微信群里,從除夕到初四,群里的紅包就一直“閃”個不停,。他說:“大家一起在群里有說有笑,,不時用紅包來烘托氣氛,盡管金額不多,,有時甚至只搶到了1分錢,,但這也感覺到很快樂,提升了親情和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