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邁向美好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è)庭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大東
“側(cè)柏400棵、女貞700棵,、美人蕉300盆……”4月1日,,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qū)峨山鎮(zhèn)西馬寨村的苗木基地內(nèi),又一批苗木即將發(fā)往外地,。董金秀臉上的笑容,,透露出幸福的味道。
董金秀的公公婆婆年邁多病,,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還有3個未成年的孩子。老人看病,、孩子上學,、人情往來,一家7口人的開銷,,靠丈夫打工的收入遠遠不夠,。幾年下來,董金秀家負債累累,,在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中,,董金秀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為了幫助董金秀這樣的貧困戶盡快脫貧,當?shù)爻雠_了大量好政策,、好措施,。醫(yī)療特惠保險、教育補助,、危房改造補助……各種扶貧措施不勝枚舉,。可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許多政策出臺后,,享受政策的貧困群眾卻不多,,一些扶貧資金并未使用。
“經(jīng)過調(diào)研,,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貧困群眾對扶貧政策,、措施并不完全了解;一些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士腿腳不靈便,,領(lǐng)取各種救助資金也不方便,。”棗莊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嶧城區(qū)委書記劉振學說,“這些問題看似很小,,卻直接影響了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落地,,也影響了貧困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因此,,扶貧政策要送到貧困群眾家中,,一定要打通 ‘最后一公里’?!?/p>
為此,,嶧城為全區(qū)有貧困戶的334個村,各選聘了一名扶貧專干,,專門從事精準扶貧工作,。334名扶貧專干,為貧困群眾提供“保姆式服務”,,讓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真正“落地開花”,,他們被稱為扶貧的“毛細血管”。
董金秀一家對扶貧專干的貼心服務頗有感觸,。2017年夏天,,嶧城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強降雨,董金秀公公婆婆家的房子被大水浸泡過,,成了危房,。扶貧專干張建軍為二老爭取政策,,辦理了2.4萬元的貧困戶危房改造補助資金,蓋起了兩間新房子,。沒多久,,聽說村里的苗圃缺人手,他又第一時間通知了董金秀,。如今,,老人住進了新房子,丈夫在外打工,,自己也有了一份收入,,董金秀一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