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篇小說,,頗有意味。故事主人公劉永福創(chuàng)業(yè)搞了個葵花園,,向日葵蔫了一片,,他想找專家看看??墒?,路上被人拉著問長問短,后來才知道是分管旅游的副市長,。沒多久,,當地副縣長,、副鄉(xiāng)長都來落實這位副市長“指示精神”,劉永福不得不和村委會主任一起熬夜寫葵花園發(fā)展規(guī)劃的報告,,錯過了請專家的最佳時間,,向日葵“已經沒治了”,。劉永福搖頭說,,這活兒太折騰人;副鄉(xiāng)長則直嘆氣,,可惜了領導的一片心意,。
這是一則故事,卻能從中看到現實中的些許影子,,令人不禁深思:這是怎樣一種“心意”,?為何基層干部會感嘆“可惜”?
其實,,個中答案不言而喻,。老百姓被各級領導干部關心關懷,顯然是好事,,也有利于解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種種難題,。可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一些繁冗復雜的瑣事、應付而耽誤了正事,,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故事也正體現了這一點,“三級領導”的重視并沒有換來好結果,,反而徒增煩惱,。為何會這樣?恐怕還是與有的干部片面理解上級意圖,、刻板貫徹上級精神,、走樣執(zhí)行上級政策有關,這何嘗不是形式主義的表現,?
形式主義易壞事,,形式主義最誤事。上世紀50年代,,一部名為《新局長到來之前》的電影,,就辛辣地諷刺了這類現象:總務科的牛科長為了討新領導歡心,,在辦公室裝修上做足了文章,,事必躬親,,卻對漏雨的職工宿舍、淋雨的公家石灰不聞不問,。這不僅刻畫出一副溜須拍馬的嘴臉,,而且將形式主義的壞處生動地呈現出來。實際上,,這樣的“官場現形記”時有出現,就是只唯上,、光務虛,、不為民。由此衍生出的“心意”,,既談不上可惜與否,,也需要仔細甄別。
領導干部的心意,,就是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意,。是不是可惜,值不值贊揚,,不是領導干部自己說了算,,而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換言之,,讓人們感動的領導干部“心意”,,應當是用實際行動去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問長問短”的調研所得,變成沉得下去,、落地有聲,、解決問題的真辦法、實舉措,,讓群眾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增強獲得感,。
心意,不是單純的情感表達,、語言問候,,更需要一諾成行、立竿見影的行動,。這就如同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蘭考的泡桐枝繁葉茂,;也像楊善洲所說“帶領群眾干,,做給群眾看,不高高在上瞎指揮,,群眾才會服你”,,荒山因栽下一棵樹就會綠一小塊進而打造成綠洲;更似廖俊波一直堅持“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會大變樣……榜樣最具說服力,他們足以照見共產黨人的“心意”,,也足以承載共產黨人的信念,,更能激勵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了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而賡續(xù)奮斗,。
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離不開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同樣也在逐漸消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干擾。
看領導干部的心意如何,,關鍵要看老百姓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只有辦實事不圖虛名、求實效不做虛功,,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才能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原標題:干部的心意是對群眾的真情實意(紅船觀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