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塑造了中國國民不一樣的精神氣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激發(fā)了普通人越來越新鮮、活躍,、多維的精神生活訴求,。這四十年,,也是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fā)展的四十年,。它見證了,,在文藝領(lǐng)域引入市場機制所帶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空前繁榮,,以及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精神因素如何融入到普通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紀以前,,傳統(tǒng)戲曲一直是我國樂壇的主流音樂。即使是在1920年代的上海,,全中國文化最自由開放的地方,,“流行音樂”這個舶來品,還只是魯迅筆下的“靡靡之音”,,上不得臺面,。直到1970年代末,中國開始主動地改革開放,,流行音樂二度進入中國大陸,,裹挾著歐美和港臺兩股風潮,沖擊著人們還在逐漸拆除的思想藩籬,?!昂没ú怀i_,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鄧麗君淺吟低唱、婉轉(zhuǎn)悠揚,如一股清泉滌蕩心胸,。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革命進行曲之外,還有另一種音樂可以吐露心聲,,傳達情感,。
逸興遄飛,年輕的朋友們唱著歌兒,,豪情滿懷奔向80年代:“美妙的春光屬于誰,?屬于我,屬于你,,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改革的春風剛剛吹起,一切都是新的開始,,讓人充滿希望,、充滿干勁。經(jīng)歷了最初的批判和爭議之后,,隨著我國政治上撥亂反正,,經(jīng)濟上回到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的軌道,80年代的樂壇曲風走向包容,,流行音樂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間,。
更重要的是,流行音樂真正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書寫歷史的人們,,總是容易放大那些碎小的時間片段,將它們定格成歷史的一頁一頁,。1986年5月的某一天,,落魄的搖滾歌手崔健走上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舞臺,一句“一無所有”,,吼出了一個時代內(nèi)心的悸動和渴求,。一個追求自由、個性和表達的中國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拉開了序幕。舊的價值觀被拋在腳下,,人們吶喊著去追求新生事物,,以填補迷惘、空洞,、一窮二白的精神世界,。正是在這場為紀念“國際和平年”而舉辦的演唱會上,,郭峰等128名中國歌手唱響了《讓世界充滿愛》,以回應(yīng)這個時代,、這個世界的其他人們,,發(fā)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聲音。
1980年代,,流行音樂幾乎是年青人的專利。他們一邊“跟著感覺走”,,相信“明天會更好”,,一邊“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崢嶸歲月,,何懼風流”。他們質(zhì)疑著現(xiàn)實,,但又不放棄理想,,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保持無所畏懼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敞開胸襟,、面向世界,、披荊斬棘、邁出世紀之步時的真實寫照,。經(jīng)歷了“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的共和國,,“歷盡苦難癡心不改”,仍要為那“少年壯志”“顯身手”,。
原標題:譜寫魅力樂章,,唱響改革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