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16日電? 題: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遇見中國:中外作家上海書展談旅行
新華社記者孫麗萍,、任垚媞
“很久以來,,我渴望來上海旅行,但永遠沒有時間,,直到我動筆寫作一部與中國近代歷史有關的小說,。”14日晚,,在霓虹璀璨的黃浦江畔,,瑞典作家皮特·恩格倫用一段小說般的開場白,將人們帶入2018年上海國際文學周的主題“旅行的意義”,。
作為上海書展的重要品牌活動,,上海國際文學周自2011年創(chuàng)辦至今漸具國際影響力。14日晚,上海國際文學周在上海建投書局揭幕并舉辦主題論壇,。來自全球的20多名作家,、出版人和學者,用各國語言講述故事,,分享他們的旅行記憶,。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不斷提升,、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旅行成為中國人了解世界、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之一,。2017年,,中國人出境旅游突破1.3億人次,成為世界最大出境游客源國,。此時從文學的角度探討“旅行的意義”亦恰逢其時,。
“旅行是完美的巧合。旅行是為了寫作,?!比鸬渥骷移ぬ亍ざ鞲駛愓f,他正在寫作一本關于二戰(zhàn)的小說,,講述一位猶太難民穿越半個地球,、在1942年逃亡到上海。
“為了尋找主人公在上海的足跡,,我在網(wǎng)絡上拼命搜索上海舊日地圖和街道,,尋找霞飛路(今天淮海路)上的老房子,然而徒勞無功,。就在此時,,我接到了上海國際文學周的邀請……對我而言,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逼ぬ亍ざ鞲駛愓f。
向往,、好奇,、著迷……外國作家們紛紛用這些字眼,描述他們在中國旅行的感受,。在來到中國之前,,他們往往已經(jīng)通過閱讀歷史,與想象中的中國相遇,。
莫桑比克詩人,、小說家米亞·科托對于旅行的理解受到鄭和下西洋的啟示,。在他看來,,不同國家的作家就像航海家,,文學作品是他們的小船,旅行開闊了作家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