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0月17日電(記者白田田)重陽節(jié)前夕,湖南株洲市蘆淞區(qū)建寧街道的小巷深處,,30多名小學生來到一家特別的養(yǎng)老院,,為老年人表演唱歌等文藝節(jié)目,現場氣氛其樂融融,。
這家養(yǎng)老院名叫“樂之家”,,里面住著16位特殊的老人,他們都是患有癡呆癥的老人,,平均年齡80歲左右,。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呈總體上升,。據統計,,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癡呆患病率達到5.56%,。
如何讓癡呆癥老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
“老人的各種能力像沙漏一樣流失,。”樂之家負責人姚慧說,,老年癡呆癥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大腦病變,,從而導致認知能力低下。他們會慢慢不記得回家,,不知道今天星期幾,,不知道識字數數了。
“樂之家”護理員李水珍說,,多數老人不知道大小便要去廁所,,他們需要穿紙尿褲,有的老人在刷牙漱口時,,甚至不知道漱口水不能吞咽下去,。
相比于其他老年人,癡呆癥老人往往表現得焦躁,、無法溝通,、有暴力傾向,因而更容易受到誤解和歧視,。
有過日本養(yǎng)老行業(yè)從業(yè)經歷的姚慧希望人們轉變觀念,。她說,,對待癡呆癥老人首先要有“同理心”,這樣才能形成良性互動,。他們真善美的情感內核還在,,如果你對他好,他就會有所回饋,。
在“樂之家”,,養(yǎng)老院如同一個“生活共同體”,客廳,、廚房,、臥室構建起像家一樣溫馨的物理空間。每位老人的房門口都掛著一塊五顏六色的信息牌,,上面寫著他們的名字,、愛好和生活習慣等。
護理員和老人們不只是照護與被照護的關系,,而成了相互認同,、信賴的生活伙伴。護理員工作的重心不是如何“擊退疾病”,,而是幫助老人重建生活,,幫助他們過好晚年時光。
“95后”護理員陳霞,,之前在醫(yī)院做護士,,來這里工作已有大半年時間。陳霞說,,剛開始老人的脾氣很暴烈,,有時三更半夜罵人。相處之后,,發(fā)現他們其實很單純,有時還會關心護理人員,。
這種理念,,被越來越多的癡呆癥老人家屬接受。顏純的父親今年87歲,,近幾年癡呆癥狀不斷加重,。顏純說,父親曾經是他們家四兄妹的榜樣,,形象高大?,F在,他們要學會重新和父親相處,,把他當孩子寵愛,,留意他的細微變化。
今年3月,株洲市民彭琪的母親李英住進這里,。她正慢慢調整心態(tài),,適應母親在養(yǎng)老院的日子。忘記了很多事情的母親,,還能不時呼喚她的乳名“小紅”,,這讓彭琪感到寬慰。
10月7號上午,在安徽蕪湖三山區(qū)某十字路口,,一位老人騎著電動車,,行進到馬路中間時,突然摔倒,,此時,,市民小陶剛好開車逼近了老人,那么,,老人和小陶之間,,究竟會發(fā)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