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8日電 題:租草場當牧民 改良馬做產(chǎn)業(yè)
新華社記者張云龍,、劉磊
見慣了蒙古族牧民在自家草場里放羊,,但內(nèi)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的賽吉拉胡卻大不一樣,他租來草場當牧民,,不去養(yǎng)羊而是投入巨資改良蒙古馬,。
新一輪寒潮來襲,草原白天的氣溫已達零下二十多攝氏度,,天氣雖然晴朗,,但冷風刺骨,,讓人睜不開眼睛。在道特淖爾鎮(zhèn)巴音烏拉嘎查一處山丘下,30多匹駿馬齊刷刷昂首挺立,如雕塑般一動不動,。
“那是馬兒保存體溫的動作,。”賽吉拉胡說,,當?shù)氐拿晒篷R可耐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冬季仍可在外覓食,。但是這群馬并不是草原上常見的蒙古馬,它們個頭更高大,體型更俊美,,是蒙古馬與純血馬的改良品種,。
賽吉拉胡出生在內(nèi)蒙古鑲黃旗,,從部隊退伍后來到東烏珠穆沁旗成家,。父親年輕時負責看護嘎查集體的馬群,他從小就喜歡馬,?!榜R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中最親密的伙伴,,出行、放牧都離不開它,?!?/p>
20世紀末,在游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蒙古馬,,逐漸淡出越來越現(xiàn)代的牧民生活,,被摩托車、汽車取代,,內(nèi)蒙古存欄的馬匹也從1975年的239萬匹一度銳減至不足70萬匹,。
近年來,生活富裕的人們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伴隨國家大力弘揚民族文化,,蒙古馬在文化交流、旅游休閑,、體育競賽中強勢回歸,,并由此形成全新的馬產(chǎn)業(yè),在草原上勃發(fā)生機,。
傳統(tǒng)的牧業(yè)生產(chǎn)方式又在發(fā)生新的變化,,草場流轉(zhuǎn)越來越普遍。賽吉拉胡和親戚吉雅圖租了1萬畝草場,,重新當起牧民養(yǎng)馬,。“一開始就是喜歡馬,,賣馬奶也有些收入,。”
作為新一代的牧民,,賽吉拉胡更懂得挖掘商機和利用科技,。他看到,那達慕上的賽馬活動越來越多,,參賽的馬匹也不僅僅是本土的蒙古馬,,還有高大的國外品種。這些馬耐力不足,,但速度很快,,于是就想到了改良蒙古馬。
央視網(wǎng)消息: (記者:李夏 邢明 張恪忞)前進,、奔騰,、飛翔,夜晚,,在有中國馬都之稱的錫林郭勒,,一場如夢如幻,震撼人心的大型室內(nèi)實景劇《蒙古馬》正在上演
牧民蘇·呼格吉勒圖站在自家馬場前眺望遠方 “我家有5口人,經(jīng)營草場面積6480畝,,目前有280匹蒙古馬,,近20個蒙古包
牧民蘇·呼格吉勒圖站在自家馬場前眺望遠方 央視網(wǎng)消息: (記者:張恪忞 李夏 邢明)“我家有5口人,經(jīng)營草場面積6480畝,,目前有280匹蒙古馬,,近20個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