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月28日電? 題:土家族三老漢 一臺“扶貧戲”
新華社記者李勇,、李松
寒冬臘月,,年味漸濃。這本來是農(nóng)閑的時節(jié),,記者卻在渝東南的深山溝里看到,,20多個農(nóng)民正扛著鋤頭帶著鎬,栽桑覆膜,,干得熱火朝天,。領(lǐng)頭的是三位精神矍鑠的土家族老漢,他們和大伙兒一塊揮汗如雨,,硬是在平整出的陡坡上栽下一株株桑樹,。這個重慶黔江區(qū)土家族三老漢帶領(lǐng)村民奮力脫貧的故事,正在當(dāng)?shù)貍鳛榧言挕?/p>
勞動治“懶病”,,更治“窮病”
騰樹文65歲了,,退休閑了多年,沒想到最近一年多,,又像上緊了發(fā)條似的,,一天到晚忙個不停。
老騰忙,,是因為身上扛著責(zé)任,,他是村里蠶桑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長。這個“官”可不好當(dāng),,從組織社員下地種桑,、幼蠶集中培育,再到蠶房改造擴容……事無巨細,,老騰都要張羅,。
寒冬里,“雪米子”在空中飄飄灑灑,冷風(fēng)刺骨,。在黔江區(qū)金溪鎮(zhèn)長春村四組,,老騰他們還在地里忙著,除草,、挖坑,、栽樹、覆膜……這些日子,,老騰每天5點多就起床,,早早趕到地里,一直干到晚上六七點鐘,。上工的幾十個合作社社員人人都帶著背簍,,有的裝方便面,有的裝餅干,,有的裝酸菜飯,。休息時在空地支上一口鍋灶,熱一熱就解決了一頓午飯,。
在四組,,土地大多撂荒了10多年,雜草堆起來能坐人,,雜樹都有碗口粗,。要新種桑樹,先得用挖掘機整地,,然后才能人工植樹,,費時費力。71歲的陳正文在地里負責(zé)拉繩定距,,做得有板有眼,。“現(xiàn)在正是栽桑的好時候,,大家莫偷懶哈,。今天種著‘搖錢樹’,挖地挖得手痛,,來年數(shù)錢數(shù)得心歡,。”陳正文一句話,,逗得大伙兒哈哈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