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提到的洛希極限是指天文學中一個特殊的距離,如果一個天體與另一個天體離得太近,,以至于后者的潮汐力可以將前者撕碎,,這個距離就被稱作洛希極限。這個距離極限值是由法國天文學家洛希首先計算出的,因此稱為洛希極限,。
地球與木星之間的洛希極限是科學上可計算的,,但讓地球靠近木星到如此近的程度,還只能算是幻想,。那電影中為什么要靠這么近呢,?
依照電影中的計劃,人類原本想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如果離得太遠的話,,就不能“借”到足夠的力,達不到?jīng)_出太陽系的速度,。太近不行,太遠也不行,,這個問題需要科學家精確的計算,,也給了影視作品發(fā)揮的空間。
重元素聚變發(fā)動機
科幻小說中,,經(jīng)常會提到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手段——聚變,。在電影《流浪地球》中,為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人類在地球上建造了上萬座高聳入云的重元素聚變發(fā)動機,,單個發(fā)動機通過重元素聚變能夠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
目前人類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聚變是氫彈,,它利用氫同位素聚變釋放出能量,,有巨大的威力。但氫彈的能量是爆炸式釋放,,目前人類還不能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即讓聚變產生的能量平穩(wěn)輸出,一些相關裝置還處于實驗階段,。
電影中,,行星發(fā)動機的燃料不是氫,而是石頭,。這不是說把石頭燒成石灰,,而是石頭中的重元素發(fā)生聚變,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動地球飛出太陽系,。
這當然只是電影的想象。不過,,所謂重元素聚變并不是空想,。在宇宙深處有不少恒星“巨無霸”,內部就在進行著重元素聚變,。
在未來,,人類如果能夠掌握從重元素聚變中穩(wěn)定獲取能量的技術,,或許真能夠徹底解決能源問題。(參與記者:郭爽,、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