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錦詩1998年起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17年間做成的一件大事,。
“與20世紀初拍攝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畫已經損壞模糊了,。再往下發(fā)展下去,全都消失了怎么辦,?”1978年起,,這個問題就開始在樊錦詩的腦中盤旋。
尤其2000年以后,,急速增長的游客讓她憂心忡忡,。“洞子看壞了絕對不行,,不讓游客看也不行,。”
“保護,、研究,、弘揚是敦煌研究院的使命。旅游也必須是負責任的旅游,?!狈\詩與同仁們不斷探索,嘗試讓莫高窟“延年益壽”,,甚至“容顏永駐”,。
一方面是對文物本體及其賦存環(huán)境的科學保護。在與國內外機構的長期合作中,,保護者研究清楚了病害機理,,保護修復了大量彩塑壁畫,形成了一整套科學保護規(guī)范,。
“比如風沙治理,,通過綜合防治風沙體系,使莫高窟的風沙減少了75%左右,,極大地減緩了對文物的磨蝕,。”樊錦詩說,。
另一方面,,開拓性地建立數字檔案,讓莫高窟以數字化的方式“永生”,。經過近20年的努力,,“數字敦煌資源庫”免費向全球開放。
在2014年建成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里,,游客猶如置身飛船,,觀看球幕電影,,感受著數字敦煌的神奇。游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對石窟的不利影響。
此外,,樊錦詩還推動制定《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讓莫高窟有了專項法規(guī)的“護身符”;她繼承前輩的“愛才如命”,,持續(xù)抓緊培養(yǎng)人才,;她以廣泛的國際合作引進了理念技術、培養(yǎng)了人才,、開闊了視野……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偷不得懶,,不能讓莫高窟有半點閃失,。”她說,。
50余載敦煌生涯,,讓水鄉(xiāng)女子樊錦詩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調平凡,,與莫高窟久久相伴,。
鳴沙山月牙泉,、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立冬時節(jié),,雖是旅游淡季,甘肅敦煌仍每天吸引大量游客,,來感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