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平4月11日消息(記者洪波 張子亞)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寨里鎮(zhèn)山頭村去年開始積極探索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試點,形成了“以產業(yè)為依托,、以股份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模式,2018年實現流轉土地1080畝,,帶動農民增收202元,,村財增收10.8萬元。
山頭村人口1518人,,面積3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28畝,山林2.6萬畝,。因地勢較低,,水源充沛,路壩溝渠貫通,,非常有利于水稻等農作物生長,,資源資產稟賦優(yōu)越。但偏隅一方的區(qū)位,,特別是農業(yè)產業(yè)化的缺乏,,使該村發(fā)展長期滯后。中央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山頭村充分利用光澤縣政府搭臺的契機,,主動推進“三變”改革試點。
山頭村與江西省貴溪市西排村山水相連,,雖屬不同省份,,但同被地處偏遠、土地碎片化、耕作分散化和勞力外流,、耕地拋荒,、資源閑置等困擾。中央《關于穩(wěn)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好對應了兩村人的心愿,。2017年底,,光澤縣和寨里鎮(zhèn)以“撥改投”方式,分別投入400萬元和200萬元,,山頭,、西排兩村通過盤活存量資產,分別以路,、溝,、渠、壩等經營性資產折資投入200萬元,,加上致力于優(yōu)質綠色農業(yè)產品發(fā)展的貴溪市大三元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投入1000萬元,,共同組建注冊資金2000萬元的福建綠興惠民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對兩村的2萬多畝毛竹林先保留現狀,,等承包期滿再接手經營,,對兩村的耕地,本著“誰認識到位誰入股”原則,,先吸收山頭村900畝,、西排村180畝耕地折資入股,從而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山頭村三組的熊建彬家早些年全家都在福州,,自己做生意,,每月近2萬元收入,可家里上百畝竹山和6畝田總讓他放心不下,。出租沒人要,,拋荒又怕永遠失去。今年,,熊建彬拴在家里的那份心終于放下了,。6畝承包田入股給了福建綠興惠民生態(tài)有限公司,除了每年每畝有400元保底分紅,,還另有股份收益,,竹山等承包期滿歸公司經營后,每畝還有60元保底分紅和按人頭分紅,。
村民童紀財去年同樣把自己9畝多承包田全入股公司,,共承包了公司38畝田種,。公司實行統(tǒng)一供種、供肥,、供藥,,統(tǒng)一技術指導,統(tǒng)一定價收購,,然后精制加工,,包裝銷給保險公司,價格比傳統(tǒng)大米翻了好幾番,。童紀財一點本錢沒花,,畝產卻達700公斤,一收割就由公司收購了,,除去成本畝純收入2220元,。童紀財認真算了一下說:“總純收入8萬多元,只做了160天,,平均每天有500元,!”
在綠興惠農公司里,像童紀財那樣一戶承包十幾畝田以上的較普遍,,也有一些兼業(yè)就種自己入股幾畝田的,。由于有公司做靠山,農資有公司統(tǒng)一的批發(fā)價提供,、技術有統(tǒng)一的手把手教,收購有車到田埂邊運,,銷售有保底價,,賣上好價還有紅利分。掛村第一書記龔啟程說:“現在每天都有人要求入股公司,,就連鄰村的農民也紛紛托關系要求加入,。”
農業(yè)農村最大的資源是以耕地,、山林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和各級政府及村財投入形成的路溝渠等經營性資產,。落實好確員、確權,、確股是“三變”改革的前提,。他們以常住人口為界定標準確定集體組織人員身份,一年一次動態(tài)調整,,明確成員身份之后,,又抓緊清產核資確權,順利完成了林地,、耕地和經營資產確權和集體折股量化到每位集體成員,,使每個集體成員參與股份合作按份享受收益權利,。
改革離不開農民的支持。山頭的“三變”改革方案得到了100%黨員及村民代表和96%以上戶代表的支持和擁護,。鎮(zhèn)掛村黨委副書記陳松認為:“根本原因就是把保障集體經濟和農民利益放在了首位,。”年初數字變年底真金白銀了:兩個村的村財大幅增加,,其中山頭村從上年的19萬元增加至35.8萬元,。入股農民除每畝田的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還有公司紅利,,有的還有工資收入,。
公司立足當地自然資源條件,以股份為紐帶,,引入有實力的農業(yè)產業(yè)化企業(yè),,變松散的個體種植為規(guī)模化生產,,變盲目經營為市場化經營,,1080畝田全部種優(yōu)質稻和富硒稻,且還未插秧就與保險公司訂好銷售合同,?!坝泻玫匿N路,又有比常規(guī)稻高幾倍的賣價,,我們自然信心滿滿,。”山頭二組的童紀財說,。
梅林戲《三岔口》 記者萬存靈攝 梅林戲笛子琵琶二重奏——《畫網巾》選段記者萬存靈攝 梅林戲表演唱《紅軍不怕遠征難》記者萬存靈攝 央廣網三明2月17日消息(記者 萬存靈)悠揚的笛聲配上清脆的琵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