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天時間里,潘海生入戶走訪了320多個貧困戶,,但不少貧困戶并不看好這個縣里下來的年輕干部:來基層鍍金的吧?吃得慣苦嗎,?干幾天就走了吧,?……
要獲得群眾信任,關鍵是融入群眾之中,。板池屯貧困戶農美豐是一名獨居老人,,每次到板池屯走訪,潘海生都會帶點菜去看望老人,。堅持幾個月之后,,周圍的群眾看在眼里,慢慢地對這個年輕人敞開了話匣,。
空相屯的農建章夫婦有勞動能力,,可以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進行務工;板內屯的黃勇有養(yǎng)殖山羊的技術,,可以通過扶貧小額貸款進行幫扶,;村里的能人種紅米賺錢,可以擴大規(guī)模辦合作社帶動貧困戶……3年間,,潘海生的10多本筆記本里記滿了他對雙蒙村發(fā)展的思考,。
如今,雙蒙村一顆顆飽滿的紅米粒變成了一張張紅彤彤的百元鈔票,,小額貸款讓養(yǎng)殖合作社實現年產肉鴨1.2萬多羽,,寬敞明亮的危改樓代替了殘損破舊的土坯房,雙蒙村去年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拋灑青春熱血 打造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從擔任下凍鎮(zhèn)扶倫村第一書記第一天起,,廖煜彧就意識到駐村工作不光要幫助群眾解決眼前的問題,還要在實踐中錘煉村兩委干部,建設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
2018年年中,,剛上任的廖煜彧就帶著全村兩委干部去廣東鶴山市參觀肉牛養(yǎng)殖企業(yè)。肉牛養(yǎng)殖的市場廣闊前景深深觸動了這些村干部,。
村委會副主任黃德志回來之后積極動員群眾參與養(yǎng)牛專業(yè)合作社,,以企業(yè)提供資金和技術,合作社出人工和場地的方式進行合作,。在他的推動下,,14戶村民流轉了300多畝土地給企業(yè)建立牛場。僅半年時間,,牛場就達到600多頭的存欄,,吸納6名本地村民在此務工,光土地流轉和村民的工資每年就為群眾增收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