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6月21日電 題:從滿目創(chuàng)傷到沃野千里——山東塌陷地治理重塑“金山銀山”
新華社記者陳灝
以“筑夢新時代,,美麗新山東”為主題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山東省日”上,,山東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就正吸引著八方來賓觀摩,。
作為工業(yè)大省,,山東省也曾為發(fā)展付出生態(tài)代價,。因采煤塌陷而滿目創(chuàng)傷的礦區(qū),,就猶如大地上的一道道“傷疤”,,見證著曾經粗放發(fā)展的模式,。但近年來,山東省不斷加大生態(tài)修復力度,,包括采煤塌陷地治理在內的各項整治工作加速推進,。昔日的塌陷地,正變成沃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走進有著50多年開采歷史的棗礦集團柴里煤礦,,職工公園、運動廣場,、文化廣場,、東湖廣場等休閑娛樂場所星羅棋布。礦長李文介紹,,這些場所全部是用煤矸石對采煤塌陷區(qū)進行回填建造的,。
矸石堆與塌陷地,一“凸”一“凹”,,都曾是煤礦的“標配”,,困擾周邊居民。如今,,柴里煤礦利用1200余萬噸煤矸石,,累計回填塌陷區(qū)造地1900余畝。利用這些土地,,柴里煤礦建設起苯加氫項目,、洗煤廠、低熱值電廠等三產項目,。
柴里煤礦的母公司棗礦集團,,近年已累計投入資金8億元,治理恢復塌陷地面積4.8萬畝,。記者了解到,,棗礦集團計劃到“十三五”末,再投入7億元對2.6萬畝塌陷地進行集中整治,。
菏澤巨野縣龍堌鎮(zhèn)是巨野煤田的中心,,多年開采形成了1萬余畝塌陷區(qū)。在這里,,山東能源新礦集團利用這些塌陷地,,規(guī)劃了總面積為1.8萬畝,集濕地觀光,、種植,、養(yǎng)殖、加工于一體的農業(yè)經濟園區(qū),。
記者看到,,園區(qū)的智能溫室大棚里,香蕉,、蓮霧,、火龍果等熱帶水果掛滿枝頭,立體種植的蔬菜青蔥水靈,;苗圃里白蠟,、柳樹,、楊樹亭亭玉立,油用牡丹,、大葉秋葵等經濟作物綠意盎然,;濕地的蘆葦叢中,白鷺等水鳥悠然自得地覓食,。
昨天上午9時30分,,同成街路邊的一口污水井旁,,突擊隊員曹宇航緊盯著井口,指揮同事把管道潛望鏡手桿一點兒一點兒伸長往下放,,向4米多深的井底小心翼翼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