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29日電? 題:瀘定橋畔的回響
新華社記者康錦謙、楊建楠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滔滔大渡河穿瀘定城而過,,瀘定橋畔,嘹亮的合唱聲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前響起,,22座為紀念飛奪瀘定橋勇士而立的石柱挺立在一旁,。
開國上將楊成武曾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今天,,大部分奪橋勇士的名字難以考證。7月27日,,李理來到瀘定橋畔,,不禁百感交集。他的父親李友林是飛奪瀘定橋22名勇士之一,?!案赣H去世前一年,才告訴我他的故事,?!?/p>
1935年5月28日凌晨,為搶在敵人增援部隊前抵達瀘定橋,,先頭部隊紅4團接到“提前一天奪取瀘定橋”的命令,,此時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兩天的路必須一天走完,還要突破敵人的堵截,,形勢十分緊張,。“為了搶時間,,父親說他們根本不敢吃飽肚子,,有時擊潰路上遭遇的守軍后,有戰(zhàn)士將敵人煮到半熟的雞腿撈起,,插到皮帶上就繼續(xù)趕路,。”李理說,。
一晝夜疾行240里,,29日凌晨,紅4團終于趕到離瀘定橋10里遠的上田壩,。紅軍兵分兩路,,一路沿河而上,一路向左側包抄,。黎明即將來臨的時候,,紅軍奪取控制了瀘定橋的制高點海子山,占領了瀘定橋西橋頭,,同時很快組織起一支22人組成的奪橋突擊隊,,聞名中外的“飛奪瀘定橋”戰(zhàn)斗一觸即發(fā)。
今天走在瀘定橋上,,盡管已在13根鐵索外又加了數(shù)根鋼纜,,并有結實木板構起穩(wěn)固的橋面,過橋時仍感到橋身左右搖晃,,橋下就是湍急的大渡河水,,令人心驚膽寒,。小心翼翼踏著小碎步走過當年紅軍戰(zhàn)斗過的鐵索橋,,更覺當年紅軍奪橋戰(zhàn)斗時的英勇豪邁。
據(jù)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資料,紅軍進到西橋頭時,,守橋敵人已拆完橋上大部分橋板,并在東橋頭附近構筑了工事,,同時用重機槍,、迫擊炮不斷向西橋頭密集射擊,。
李理曾問過父親,,爬鐵索奪橋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想到過死嗎?至今,,父親的回答仍縈繞在李理耳邊,“如果想到死,,我們就沖不過去了,?!蹦莻€時候,戰(zhàn)士們都抱著必勝的信念,,才會產(chǎn)生如此大的決心與勇氣,。
22名勇士在我軍西岸高地火力的掩護下,冒死攀上橫空擺蕩的鐵索,,迎著敵人的子彈向前爬行……有4名勇士不幸墜入大渡河,。
抵近東橋頭時,敵人開始放火燒橋,,危急時刻,,勇士們一躍而起,沖過火海,,與敵人展開搏斗奪下了橋頭,,并與后續(xù)趕來的戰(zhàn)友一起與敵人激戰(zhàn),占領了瀘定城,。
當年的奪橋勇士劉金山的兒子劉東升告訴記者,,他父親手臂、手掌上都是當年奪瀘定橋時被燒得滾燙的鐵索鏈燙傷的痕跡,,“我曾問過父親當時是怎么想的,,父親說,當時誰還想得了那么多,,就是一心想著怎么爬過去,,盡快爬過去,,把敵人給消滅掉,這就是我的任務,?!?/p>
劉東升說,父親告訴他,,他們之所以那么拼命,,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是因為心中有火一般的信念,。就是不想再過任人宰割、被人剝削的日子,。就想跟著共產(chǎn)黨,,自己做國家的主人。
采訪間隙,,劉東升從挎包內(nèi)小心翼翼地取出父親的一枚枚軍功章給記者看,,這位執(zhí)飛超過40年的民航飛行員所用的舊挎包面皮已翻起,明顯已用過許多年頭,。劉東升說,,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更應該珍惜擁有的一切,。
奪橋勇士中的生者,,不少又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犧牲,最后幸存的勇士,,卻不愿意向他人談起這段歷史,。“父親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的功勞,。”劉東升說,。
而正是鐵索橋上的英勇,,對推動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隨著中央紅軍的主力渡過大渡河,,蔣介石妄圖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幻想徹底破滅,。
記者今天沿著紅軍的足跡重返大渡河畔,當?shù)厝罕娫跇蜻叧鹆思t歌,。瀘定縣居民劉江奇說,,他們在這里唱《祖國不會忘記》,有著特別的意義,,那些為共和國犧牲的戰(zhàn)士不應該被忘記,。
走在瀘定橋上,,耳邊雖再聽不到當年的沖鋒號和槍炮聲,但峽谷間的山風吹著鐵索,,奔騰不息的大渡河咆哮如故,,仿佛奏著一曲永不停歇的英雄之歌。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本報記者 鄺西曦攝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只見碑體形似鐵索,,“5·29”的數(shù)字定格了一個光榮的日子
院士專家考察瀘定大渡河特大橋(央廣網(wǎng)發(fā) 中鐵二院供圖) 央廣網(wǎng)4月15日四川雅安消息(記者樊承志)一本旨在提升我國進藏高速公路和鐵路橋隧抗災能力的“操作手冊”今日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