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3日電 題:荒土換青山 林海淘真金——延安退耕還林20載造就綠色奇跡
新華社記者梁娟、姜辰蓉,、蔡馨逸
20年間,,在曾經(jīng)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一場由黃到綠的生態(tài)巨變悄然發(fā)生。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作為源起之地的陜西省延安市,,數(shù)以百萬計的農(nóng)民參與其中,,他們不僅改變了黃土高原千百年來的面貌,還從千萬畝林海中走出致富路,。
拋在舊時光里的記憶
“南泥灣好地方……遍地是莊稼,,到處是牛羊”,歌里的南泥灣有陜北“好江南”之稱,。但20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山坡被開墾成農(nóng)田,南泥灣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
在74歲老人侯秀珍的記憶中,,坡耕地產(chǎn)量極低,當?shù)剞r(nóng)民一年到頭在幾十畝耕地中辛苦勞作,,卻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
“過去山上都是農(nóng)田,,土地根本存不住水,,一下雨連泥帶水就往川道的稻田里泄,農(nóng)民只能用盆把稻田里的泥往外舀,?!焙钚阏湔f,“那時候山上的耕地一畝地一年才打100來斤糧食,,廣種薄收,。”
除了莊稼,,還有滿山的牛羊,。“尤其是山羊,,不僅吃草和樹葉,,連草根都用蹄子刨出來吃掉,樹皮都啃光,?!焙钚阏湔f,。雪白的羊群所到之處,本已脆弱的綠意更難留下,,只剩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顯示,20世紀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88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黃河泥沙2.58億噸,約占入黃泥沙總量的六分之一,。
在許多當?shù)厝说挠洃浿?,退耕還林前的延安一刮風,塵土遮天蔽日,?!斑^去我們這里的人,男的不敢穿白襯衫,,女的不敢穿白裙子,。因為出去轉(zhuǎn)一圈,回來就剩土色了,。家家門口都掛著個撣子,,進門頭一件事就是在門口撣土?!碑?shù)厝苏f,。
鄧世蘭老人告訴記者,他們家一共有10多畝的茶園,,都是退耕還林的,,當?shù)氐牟杵竺磕甓紩磉@里收鮮葉,價格也合適,,希望企業(yè)的品牌做的更大,,市場做的更好,也能帶動她們增收
新華社上海9月3日電(記者楊有宗,、鄭鈞天)買房前可先上網(wǎng)查詢相關(guān)開發(fā)商信用記錄,以此作為購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