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9月9日電 題:瀾滄江源區(qū)的“阿布”第一書記
新華社記者李亞光,、陳地
秋日,地處瀾滄江源區(qū)的扎阿曲河畔迎來豐收時節(jié),。站在尕首弄山頂眺望,,金黃色的黑青稞田和綠茵茵的草場在河岸兩旁交錯分布,美景醉人,。
山下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覺拉鄉(xiāng)尕少村是一個半農(nóng)半牧貧困村,,村民拉才多去年剛剛脫貧。記者見到這位42歲的藏族漢子時,他正拿著農(nóng)具從田里勞作歸來,。
來不及喝口水坐下休息,,拉才多就開始在客廳準備奶茶和糌粑。他告訴記者,,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村里的“阿布”第一書記要來家里回訪,。
“阿布”在康巴藏語中意為“哥哥”,,有時也用于農(nóng)牧民對他者的尊稱。常年走訪藏區(qū)的記者深知,,這位即將到來的第一書記在拉才多心中的地位很高,。
爐里的牛糞燒得正旺,沸騰的奶茶飄出陣陣清香,。一位年輕干部走進門來,,拉才多迎上前去熱情擁抱貼面,兩人嘮了許久家常,。
記者詢問得知,,這位年輕干部就是拉才多口中的“阿布”第一書記,今年36歲,,是玉樹州發(fā)改委選派的漢族干部,,名叫麻成學。
通過聆聽他們的對話,,記者發(fā)現(xiàn)麻成學對拉才多家的情況十分熟悉,,從家庭構成、收入分配聊到硬件設施,、困難期盼,,每每發(fā)現(xiàn)新的情況,他總會低頭認真補充記錄,。
翻開麻成學手中的筆記本,,記者看到了該村每一個牧戶的家庭詳細情況,以及周密的脫貧計劃及心得體會,,總共有上百頁,。
“今天又走訪了幾戶,得知他們的普遍意愿,,我準備醞釀種養(yǎng)一體化項目”“只有為群眾辦成一些實事,,才能心安理得,對得起‘第一書記’這個職務”……查看麻成學扶貧日記的落款,,記者發(fā)現(xiàn)他的不少感想都寫于出行途中或睡前深夜,。
拉才多告訴記者,筆頭勤快、工作扎實的麻成學,,不僅僅是他的阿布,,也是全村的阿布。村里的水路等設施和黑青稞等產(chǎn)業(yè),,都是麻成學帶領大家搞通搞成的,。
隨后,記者又跟隨麻成學隨機走訪了多個牧戶,,絕大多數(shù)村民都表達了類似觀點和感受,。
住在尕少村山腰的白才說,以前家里冬天打水要跑到山下,,來回至少半小時,。麻成學到來后,村里飲水困難的家家戶戶都打了機井,,一插電就能喝到甘甜清澈的地下水,。
貧困村民索措說,她的兒子患有癲癇,,昔日出山就診十分困難,、道遠路艱。麻書記來到村里后,,硬化路通到了每家每戶門口,,農(nóng)牧民打谷收草時也方便了許多。
村民格來成來說,,村里人均耕地,、草場面積很小,一直沒什么像樣的產(chǎn)業(yè),。為想辦法增收,,麻成學從西藏山南引進大批黑青稞良種,流轉1000畝耕地在尕少村推廣規(guī)模種植,,每年人均分紅1000元,,種植能手分紅5000元,余下的青稞秸稈全部分給村民補飼牦牛,。
“通過發(fā)揮工作背景優(yōu)勢,,近年來麻書記為村里帶來了很多項目,大家脫貧奔小康的步子快了許多,?!辨厣俅宕甯刹勘硎尽?/p>
可尕少村人并不知道,,為多爭取一些發(fā)展資金,,麻成學曾連續(xù)熬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脫貧項目規(guī)劃,也曾“跑斷腿”去省州縣三級相關部門一次又一次地匯報尕少村的困難情況。
入戶調(diào)研結束后,,麻成學帶著記者來到覺拉鄉(xiāng)通往囊謙縣城的主干縣道上,。鄰近尕少村口,一處糧油超市正進行著后續(xù)布置,。對面的草灘上,,一頂巨大的白色帳篷骨架初成,幾天后將成為該村的生態(tài)體驗旅游中心,。
“這里人流,、車流密集,景色優(yōu)美,,周邊又少有休憩、補充物資的場所,,很適合發(fā)展相關扶貧產(chǎn)業(yè),。”麻成學說,,再過一段時間,,尕少村3個社的生態(tài)畜牧合作化畜棚也即將完工,預計每社投入100頭牦牛,,每年至少出欄30頭,,未來增收分紅空間很大。
“日哇達”“日哇達”,,聽到麻成學和記者的對話,,身旁的拉才多連連復述著這句話,意為“有希望”,。
但麻成學并未因此而自滿,。他表示,囊謙縣是“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縣,,尕少村又是貧中之貧,,脫貧任務艱巨。從現(xiàn)在起一直到2020年,,他始終不能有絲毫松懈,。
新華社重慶6月28日電 題:“紅薯書記”點子多 新華社記者劉學奎,、韓振 2017年11月,全克軍駐村擔任第一書記時,,不少村民見了他,,一開口是要“貧困帽”,,而不是問“致富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