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22日電(記者吳光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茫茫的四川大涼山深處,,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誕生了許多專門為彝族女童設立的“女子班”,。
1992年9月,,新華社四川分社攝影記者陳燮背著相機和行囊,,從成都出發(fā),坐班車,、走山路,,歷時3天才到達大涼山深處的普格縣東山鄉(xiāng)中心學校。這也是大涼山第一個開辦彝族女子班的學校,。在校期間,,他與老師、孩子們同吃同住,,記錄下這個彝鄉(xiāng)學校的點點滴滴,。
在陳燮的鏡頭下,孩子們上學的路坑坑洼洼,,教室的地面也不平整,,兩三張木板搭在一起就是課桌。老師金華英背著不到半歲的孩子給學生們上課,。沒有上課鈴,,只能叮叮當當?shù)厍庙懸粋€廢舊的汽車輪轂。夜晚,,老師在昏黃的馬燈下,,為孩子們輔導功課、批改作業(yè),。
這樣的圖景,,是彼時大涼山教育狀況的縮影。大涼山,,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qū)的一個“標本”——溝壑縱橫,、氣候惡劣、交通閉塞,。新中國成立后,,大涼山“一步跨千年”。由于社會發(fā)育程度低,,歷史欠賬深,,成為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金華英說,,她當年有兩個夢想——一是盼望老師不用再挨家挨戶找學生,;二是有一天希望學校能有像樣的校舍。
當年,為了招滿中心校兩個班90名女孩,,東山鄉(xiāng)的干部和老師挨家挨戶跑遍了周圍的村子,。一些家庭出不起學費,只能由老師墊付,。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xù)到90年代末,。
在金華英的記憶中,班里孩子年齡參差不齊,,最小的5歲,,大的11歲,只有極少數(shù)的孩子有鞋穿,,很多掛著鼻涕,,頭發(fā)散亂。當時村里絕大多數(shù)都是土坯房,,人畜大部分沒有分開,,人們還習慣席地而坐……
“哇!這是我呀,!”2016年10月,,當陳燮帶著1992年的老照片,回到東山鄉(xiāng)尋找當年的這些女孩時,,已經是普格縣民族中學英文老師的格及莫沙諾驚叫起來,。
照片中,她坐在教室的第二排,,穿著傳統(tǒng)的彝族小褂,。一只大狗大搖大擺地從教室里穿過,留下一串爪印,。
當年的沙諾是“頂替”妹妹上的學,。1990年,學校動員她父母讓適齡的大妹妹格及莫沙作讀書,,但沙作只讀了幾天書便死活不愿再上學,,父母只好讓9歲的沙諾替妹妹上了女子班。
這次“頂替”徹底改變了姐妹倆的人生,。
小學四年級時,,沙諾考入縣城的民族小學,后來進入涼山州民族中學,,高中畢業(yè)后考入內江師范學院英語本科專業(yè),。2006年,她大學畢業(yè)后進入普格縣民族中學,,成為一名初中英語老師,。她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丈夫是一位基層法院的員額法官,倆人是中學同學,。
如今的沙諾是全家的主心骨,,不管大小事,家人都會跟她商量,,讓她拿主意,。
被“頂替”讀書的妹妹后來一直在家種田放羊,如今在普格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孩子,,丈夫則在外地掙錢養(yǎng)家。
過去3年中,,在沙諾的幫助下,,記者聯(lián)系到了當年東山鄉(xiāng)女子班中許多人。
當年的90個女童,,在27年后擁有90種不同的人生,。沙諾當了老師,有人當了外科醫(yī)生,,有人當了工人,,有些做了生意……還有一些,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完成學業(yè),,沒能改變宿命,。
如今的東山鄉(xiāng)中心學校已經讓老記者陳燮有些認不出了——過去的一圈平房被三棟白色的樓房取代。教室里窗明幾凈,,教學設備一應俱全,。學校里一半的學生是女孩。
村里也大變樣——家家戶戶住進了安全住房,,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
只有中心校操場邊的3棵樹是當年留下的。它們枝繁葉茂,,靜靜佇立,,見證著學校27年來的發(fā)展變化。
金華英當年的兩個夢想實現(xiàn)了,。
今天,,行走在大涼山的土地上,建得最好的房子,,一定是學校,。老師們再也不用挨家挨戶找回放羊娃,“用教育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已成為各界的共識,。
從2016年春季學期起,,涼山實行15年免費教育——全面免除3年幼兒教育保教費和3年普通高中學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全州還開辦了3117個“一村一幼”幼教點,,截至目前已招收幼兒12.61萬人,。女童入學難問題已經得到了根本改變。
今年9月,,沙諾又站在新的人生起點上,。她考到了普格中學任教,成為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英文老師,。
站在講臺上,,她目光篤定,。很難想象,,這位英文流利、眼睛明亮的女教師曾距離牧羊女的命運,,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