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21日電 題:“科學施救與冷靜自救的完美結合”——“解密”山東11名被困礦工獲救關鍵
新華社記者陳灝、魏圣曜
“11名兄弟都沒事,,出來的時候走得比救援隊員還快呢!”在山東能源肥礦集團梁寶寺能源公司“11·19”火災事故11名被困人員全部升井,、送往醫(yī)院后,,救援隊伍總指揮劉輝終于放下顧慮、咧嘴笑起來——11名礦工被井下火場堵在巷道盡頭36個小時后,,全部安然無恙返回地面,,值得欣慰!
今年56歲的劉輝是山東能源肥礦集團礦山救護大隊的隊長,。19日夜間,,山東能源肥礦集團梁寶寺煤礦3306工作面發(fā)現(xiàn)火情,11名正在作業(yè)的人員被困,。在隨后的救援中,,劉輝擔任礦山救護隊救援指揮,,幾乎是“不眠不休不食”地參與了整個救援過程。
20日凌晨3點到達現(xiàn)場時,,劉輝了解到,,一個班組、一名防沖擊地壓工作人員和一名安監(jiān)員被困在火場前方200米的巷道盡頭,。其中,,率先發(fā)現(xiàn)火情并匯報調度室的安監(jiān)員放棄撤離的機會,折回“迎頭”位置,、即巷道最深處的作業(yè)位置通知工友撤離,,也被困住。
在事故救援指揮部的安排下,,救援隊員一邊井下進行通風,、降溫,一邊使用高壓水槍,、惰性氣體等進行滅火,。滅火彈、無人機,、滅火機器人,、偵察機器人也被派上陣。此外,,現(xiàn)場救援指揮部還決定在地面安排2臺千米鉆機,,打通聯(lián)絡通道。
“井下條件極差,,溫度和有害氣體濃度都非常高,。”劉輝說,,井下可見度極低,,“手貼在臉前都看不到”;一氧化碳濃度最高時接近8000ppm,,吸入有致命危險,;救援人員需要背著20多公斤重的救援設備,在60℃高溫環(huán)境中作業(yè),,體能快速被消耗,,“步行半小時、作業(yè)一刻鐘”導致人工施救舉步維艱,。
火場跨不過去,、人員聯(lián)系不上,被困住的兄弟們還有救嗎,?在所有辦法陸續(xù)失靈時,,事故救援指揮部堅持認為,,井下有10.8厘米直徑的供水管、通風管,,和直徑1米的風筒,,能形成一個適合生存的安全港。指揮部要求通風設備保障運行,,持續(xù)向迎頭位置輸送新鮮空氣,;同時,風機后堆放冰塊,,盡可能地為被困人員降溫……
救援人員席地而睡 經過一個晚上的奮戰(zhàn),,一批又一批的人員被成功解救?,F(xiàn)場救援隊已經累趴,與被救的群眾席地而睡稍作休息,。轉發(f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