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記者 張朝華)說起以前的魏縣,,總繞不過兩個字,那就是“大”和“窮”,?!按蟆笔且驗槲嚎h人口超百萬,是河北省的人口大縣,,“窮”則因這百萬人口之中貧困人口就有十萬之多,。
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打響后,,魏縣結合自身情況治貧斗窮,,于2018年9月通過驗收,,摘掉了戴在頭上30多年國家貧困縣的“帽子”?!罢薄敝皇瞧鸩?,如今的魏縣又在脫貧的基礎上,推行了一系列防貧新舉措,。
這是位于魏縣沙口集鄉(xiāng)劉屯村的一處“扶貧微工廠”,。新華網 張朝華攝
“一個難題”創(chuàng)出扶貧防貧新實踐
魏縣約有30萬人常年在外務工,一些“經濟能人”想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卻找不到平臺,;與此同時,,農村有大量留守婦女、老人等,,雖有就業(yè)意愿,,但因缺乏技能和家務繁重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h領導班子因勢利導,實施“引鳳還巢”工程,,采取“村建,、企用、鄉(xiāng)管,、縣補”的方式支持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創(chuàng)辦“扶貧微工廠”,,大力發(fā)展箱包、服裝,、毛絨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企業(yè),,帶動貧困群眾就地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
“由于‘微工廠’都建在村里,,且大多按件計價,,務工人員可以按自己時間隨時上下班,模式一推出,,就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魏縣扶貧開發(fā)辦主任陳瑞學說,,目前,,全縣“扶貧微工廠”已發(fā)展156家,帶動貧困勞動力2600多人,,人均年增收1.8萬元,。
怡怡箱包廠坐落在沙口集鄉(xiāng)劉屯村的一個“扶貧微工廠”內,,創(chuàng)辦人韓海超曾是貧困戶,之前在保定打工,,聽說縣里有這一政策后主動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不僅很快脫貧致富,還當起了企業(yè)主,。
貧困戶段書梅就在韓海超創(chuàng)辦的工廠里打工,。段書梅一家6口人,丈夫身患疾病,,以前靠種地一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在幫扶下,段書梅一家現(xiàn)在的年收入已近7萬元,,順利脫貧,。“有了‘微工廠’,,村里六,、七十歲的人都能掙到工資,哪里還會怕回到以前受窮的日子,?!倍螘氛f。
“一畝梨園”為貧困戶托起長期保障
在魏縣,,流行這么一句話:一戶一畝梨園,,勝過十畝田。
魏縣是“鴨梨之鄉(xiāng)”,,有2000多年的梨樹種植歷史,,魏縣鴨梨因皮兒薄、口感好,,在市場上享有良好的聲譽,。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發(fā)揮傳統(tǒng)種植業(yè)優(yōu)勢,,魏縣通過與河北省農業(yè)大學等機構合作研究,,決定在全縣大力發(fā)展密植梨種植產業(yè)。
據魏縣縣委副書記陶俊強介紹,,魏縣密植梨扶貧產業(yè)園由合作社,、種植大戶牽頭,吸收部分建檔立卡戶,,按照就近,、自愿選擇原則,每戶種植1畝,,縣財政對貧困戶施行每畝兩年補貼7800元的政策,,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零成本種植,。同時,密植梨扶貧產業(yè)園實行“五個統(tǒng)一”,,即“統(tǒng)一種植,、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采收,、統(tǒng)一品牌,、統(tǒng)一銷售”管理模式,便于沒有種植經歷的貧困戶及時掌握技術,。梨園收益后,,大戶對貧困戶產的梨實行每斤1元的保價收購,根據行情只準上漲不許下跌,,確保建檔立卡戶每年能從密植梨產業(yè)穩(wěn)定獲得一萬元收益,。
“密植梨樹存活周期為25年,也就是說貧困戶一經種植便可獲得25年不間斷的收益,,是最適合貧困戶種植和發(fā)展的產業(yè),。”陶俊強說,,目前,,魏縣已在全縣發(fā)展密植梨扶貧產業(yè)園區(qū)67家,帶動貧困戶6500戶,。
沙圪塔村村民路金靈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網 張朝華攝
“一個險種”扎牢“防貧網”
魏縣貧困人口基數大且具有“兩非戶”(即“非貧困低收入戶”和“非高標準脫貧戶”)多的特點,疾病,、上學,、自然災害等,,都可能使群眾致貧返貧,。如何精準兜底“兩非戶”,在消除貧困存量的同時,,又能有效控制貧困增量成為擺在縣領導班子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通過對全縣“兩非戶”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實地摸底考察,魏縣探索出一套精準防貧機制,,并推出“精準防貧保險”,,為防范貧困的發(fā)生提供保障。
“精準防貧保險保障的對象是一個群體,,也就是為一類人買保險,,誰有情況誰受益?!碧湛娊榻B說,,精準防貧保險由縣財政拿出400萬元作為防貧保險基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費的標準為全縣10%左右的人口購買保險。
沙圪塔村村民路金靈就是這種保險的直接受益人,。他和妻子原在天津打工,,因家庭收入不算少,未被納入貧困戶范圍,。但在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路金靈喪失了勞動能力,近兩年舊病復發(fā),,看病花費20多萬元,,雖然新農合報銷了一部分,還有11萬元左右需要自付,。經過申報,,路金靈被納入防貧保險對象,兩個月后,,就拿到了6.4萬余元的防貧保險金,。
“這6萬多塊讓我們償還了一半多的欠債,扶貧工作組還給我介紹了一份工作,,家里負擔一下減輕了不少,。”妻子崔俊梅說,。
飽嘗貧困之苦的村民們,,用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開辟了新天地,。何正英說,,依靠外出務工、牛羊養(yǎng)殖,,咀頭村在2018年末摘掉了貧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