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3月24日電(記者林碧鋒)“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边@是楊善洲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寫照,。楊善洲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云南施甸植樹造林,,奉獻到生命最后一天,在曾經(jīng)山禿水枯的大亮山筑起一片綠洲,。
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任云南省施甸縣委書記,、保山地委書記等職,。他始終保持著淳樸的農(nóng)民本色:一輩子愛和群眾一起勞動,下鄉(xiāng)時常把鋤頭帶在身邊,,還喜歡戴草帽,、穿草鞋,被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為“草鞋書記”,。
面色黝黑,、雙手長滿老繭的他常說:“和農(nóng)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況最真實?!?/p>
1985年,,昌寧縣金華鄉(xiāng)遭受嚴重水災,時任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立即開會提議暫停在建的地委辦公大樓,,把資金用來救災,。有些同志有意見,楊善洲反問:“如果眼看著人民群眾受苦,,我們卻悠閑地坐在富麗堂皇的大樓里,,你不覺得有愧嗎?”
在職期間,,楊善洲堅定不移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帶領干部群眾發(fā)展糧食生產(chǎn)、推廣科學種田,、開展多種經(jīng)營,、興修水利設施,為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懈奮斗,,把深山大溝建成了全國聞名的“滇西糧倉”,。
1988年,61歲的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后,,主動放棄進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卷起鋪蓋扎進大亮山,帶領群眾歷盡艱辛義務植樹造林,。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在極度惡劣的環(huán)境中,,最初用樹枝搭的窩棚,,不到半年就被風吹爛了。楊善洲就領著林工一邊造林,,一邊建房,。山里風大、雨多,、潮濕,,他在油毛氈房一住就是9年多。吃飯,、辦公的桌椅,、床鋪,也因陋就簡,。
很長一段時間里,,楊善洲和林工們帶上工具,到處尋找樹苗,。每年的端陽花市是保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他就帶頭到花市街上撿果核,實在撿不完,,就發(fā)動林工一起去撿,。沒有肥料,大家提著糞箕到村寨路上撿牛馬豬糞作底肥……
新華社長春3月24日電 題:雞蛋“論個賣” 養(yǎng)殖富了家——一個貧困村的脫貧致富經(jīng) 新華社記者薛欽峰,、張建 “同樣都是雞蛋,我家的笨雞蛋2塊錢一個,,是普通雞蛋價格的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