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硬仗要有硬實力:從武漢到綏芬河 中國科技抗疫不停步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
一座達到生物安全三級防護標準的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迅速在黑龍江綏芬河投入使用,。消殺、檢測,、流行病學調查,,中國疾控中心20余名專家緊急趕赴當地,協力筑起抗疫防線,。
與疫情賽跑,,從湖北到東北,除了“白衣戰(zhàn)士”,還有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抗疫的另一條戰(zhàn)線上,,他們日夜奮戰(zhàn),繼續(xù)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付出艱苦努力,。
沖在一線:他們是院士,,也是戰(zhàn)士
4月16日,年逾古稀,、在武漢連續(xù)奮戰(zhàn)近80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乘高鐵回到天津,。
自大年初三緊急飛赴武漢指導中醫(yī)醫(yī)療隊開展臨床救治,張伯禮在這期間因勞累過度做了膽囊摘除手術,,術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武漢了,!”張伯禮說。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斗爭中,,一位位院士沖在第一線,,發(fā)揮著科技領軍作用。
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7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作為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專家,“逆行”沖往防疫最前線,,一次次及時為疫情防控提出重要建議,。
為盡快把確診的輕癥病人收治起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等人在武漢第一時間提出建設方艙醫(yī)院,,短期內解決了大量患者入院治療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作為首批國家中醫(yī)醫(yī)療隊領隊,接管專門收治重癥患者的武漢金銀潭醫(yī)院南一病區(qū),,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救治重癥患者,;關注孕產婦安全和防治,中國工程院院士喬杰率國家醫(yī)療隊為武漢眾多準媽媽及她們的家庭送上“定心丸”,。
在一線指導臨床救治和科研攻關,,研判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診治等多條重要建議……院士此時也是戰(zhàn)士,?!皣掖笫?,義不容辭,。”他們的話擲地有聲。
“脫貧程度看樓房,,人均收入看銀行,幸福指數看臉龐,!”這是安徽省首批脫貧摘帽縣之一的岳西縣流傳的一首歌謠,。靠種蔬菜富起來的農民,,親切地把新蓋的樓房稱為“蔬菜別墅”“茭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