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5月7日電? 題:讓文化的力量深扎泥土——記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
新華社記者靳赫,、謝建雯
房間中央擺著一個大方桌,,幾名婦女圍桌而坐,有的正翻開書頁細細品讀,,有的則手握鉛筆,,一筆一畫地寫著“老”“幼”“爸”“媽”等漢字。房間里,,還有一名“老師”在旁指導,。
這名“老師”是家住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qū)紅寺堡鎮(zhèn)玉池村的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房間里,,馬慧娟創(chuàng)辦的“泥土書香讀書社”的成員們正在參加一場集體讀書活動,。作為一個在黃土地上長大的農民,馬慧娟的生活因讀書和寫作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她也希望教更多農民讀書識字,,為他們的人生增添更多可能性。
馬慧娟今年40歲,。得益于政府實施的易地搬遷扶貧工程,,2001年,,馬慧娟一家從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搬遷到紅寺堡區(qū),在羅山腳下,、黃河岸邊扎下根來,,種田、養(yǎng)牛養(yǎng)羊和打工成為她的生活常態(tài),。
在馬慧娟看來,,勞作之苦算不了什么,真正難以忍受的是心靈的孤獨,。馬慧娟說,,過去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村里想借本書比借錢都難,,思想更難交流出去,。“好在書本給了我最大的想象空間,,讓我知道遠方的具體樣子,。”她說,。
2010年,,馬慧娟嘗試用手機在QQ空間里寫隨筆,開始了一邊勞作一邊寫作的生活,。十年間,,她用拇指在手機上敲出了上百萬字,按壞了13部手機,,記錄了許多像她一樣的農村婦女的酸甜苦辣,。她在寧夏重要刊物上發(fā)表第一篇散文并獲得第一筆稿費后,村里人看到了文化的力量,,越來越多人喜歡上了她的文字,。
書本和寫作改變了馬慧娟的命運,她先后當選紅寺堡鎮(zhèn)文化站站長和全國人大代表,。為了讓文化在黃土地里更好地生根發(fā)芽,,她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了加強地方圖書館、文化館建設等建議,,促進鄉(xiāng)村文化建設成為馬慧娟履職的重點,。
2018年全國兩會閉幕后,馬慧娟回到玉池村,,利用村里的農家書屋創(chuàng)辦了讀書社,,并很快吸納了首批20多名社員,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然而,,由于社員中多半不識字,,讀書社變成了“識字班”。
最初,,馬慧娟有些頭疼和灰心,。“后來想想,,這些女性大多上了年紀,又要養(yǎng)牛養(yǎng)羊,,又要顧家,,要求她們有比較高的文化起點,的確不現實,?!瘪R慧娟說,讀書社是一個平臺,,在這里,,農民除了可以學習文化知識,還能了解政策和法律,,在精神上也能有更高追求,。
“以前我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連廁所外面的‘男’和‘女’兩個字都分不清,?!庇癯卮宕迕裉K發(fā)說,現在她到外地能看得懂車牌,,接孫子,、取藥時也會寫自己的名字。玉池村村民金雪萍說,,讀書等文化活動拓寬了她的眼界,,豐富了她的生活,去年,,她參演的微電影還在自治區(qū)級活動中獲了獎,。
付出取得了成果,但馬慧娟履職的步伐沒有停歇,。近兩年,,馬慧娟在農村調研時發(fā)現,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已經在農村普及,,然而,不少農民卻難以享受智能化帶來的便利,,他們不會上網,、掃二維碼,、用手機閱讀,可能會成為被互聯(lián)網時代甩在身后的人群,。
“不會使用電腦,、智能手機,不僅讓這些人的生活缺少了樂趣,,也讓他們在看病掛號,、繳納各種費用時遇到麻煩。一些貧困群眾脫貧后也可能因眼界受限,,不能及時掌握先進知識,、技術,收入再次和別人拉開差距,?!瘪R慧娟說。于是,,她又提出了加強貧困地區(qū)成年人教育,,進行“二次掃盲”,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建議,。
在馬慧娟看來,,健全完善農村文化體系,對于做好鄉(xiāng)村全面振興這篇大文章意義非凡,。今年兩會前,,馬慧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她發(fā)現,,很多鄉(xiāng)村雖然建設了文化陣地,,卻缺少專門的文化協(xié)管員,有些鄉(xiāng)村雖然有專人專干負責相關工作,,卻因待遇過低,,難以激發(fā)相關人員積極性,文化陣地的作用難以充分發(fā)揮,。對于這些問題,,馬慧娟進行了認真思考研究,今年,,她將帶著新的建議走進全國兩會會場,。
相關鏈接:
“拇指作家”的情懷與擔當——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采訪手記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今天公布2019年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狀況,。結果顯示,,環(huán)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超四成
央視網消息: 電商購物,、外賣下單、直播帶貨,,從上條新聞里的數據可以看出來,,這個“五一”假期,大家在網購方面有著不少消費,。而另一個數據也同樣佐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