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tài)惡化局面,,2000年,,國家在渾善達克沙地率先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tài)保護建設重點工程,。渾善達克沙地成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肇始地,。
內蒙古在實施這些重點工程基礎上,以尊重自然,、順應規(guī)律為“法寶”,,用科學方法保護與修復生態(tài)。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末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資料照片),;下圖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2020年6月7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彭源攝)。新華社發(fā)
“我們通過圍封禁牧把牧民和牲畜轉移出來,,最終實現生態(tài)自然修復,。”錫林郭勒盟副盟長侯志民說,。
禁牧是一種對草地實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為防止家畜進入,禁牧的草原一般要求有圍欄設施,。
實施圍封禁牧20年來,,昔日風沙肆虐的渾善達克沙地,,一片又一片換上綠裝。記者乘車沿沙地西緣的蘇尼特左旗一路東行,,途經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市、正藍旗,、多倫縣,、克什克騰旗等多個旗縣市,發(fā)現絕大部分沙地都被圍封起來,,網圍欄內林草長勢喜人,。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末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中生活的群眾(資料照片);下圖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臺嘎查周邊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2020年6月6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彭源攝),。新華社發(fā)
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正藍旗,實施圍封禁牧等生態(tài)治理措施以來,,綠草叢生,,野花綻放,流沙逐年減少,。20年來,,正藍旗實施圍封禁牧等沙地綜合治理近500萬畝,占全旗沙化草場面積的近四成,。
生活在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圖門嘎查的牧民扎木蘇說,,過去草場沙化得厲害,牲畜一點吃的也沒有,,每年都要買大量飼草料來喂養(yǎng),。2010年,他將自家300多只羊全部處理,,把4000多畝草場圍封起來,。
10年過去了,扎木蘇家的草場上植物茂密,,沙化被遏制住了,。“草原也需要休息,,在退化嚴重的地方,,恢復生態(tài)真是‘一封就靈’?!彼f,。
草畜平衡入戶 休牧輪牧有度
眼下,渾善達克沙地很多地方碧草茫茫,,但幾乎看不到牛羊好似珍珠撒的景象,?!吧鷳B(tài)恢復太難了,牧民養(yǎng)牛羊,,并不是越多越好,。”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巴彥淖爾嘎查牧民朱寶忠說,。
記者在渾善達克沙地采訪時,,當地干部群眾提到的另一個生態(tài)治理經驗是落實草畜平衡政策,創(chuàng)建休牧,、輪牧制度,。
錫林郭勒盟農牧業(yè)局副局長劉德寶說,草畜平衡是通過對牧民草場面積核算,,算出能夠承載的牲畜頭數,,以草定畜,合理養(yǎng)畜,,實現草原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臺嘎查周邊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6月6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原標題:海軍駐西沙某部聯(lián)合重慶交大研究出在鹽堿沙地種蔬菜@央視軍事5月30日消息,,三沙市永興島試驗田喜獲豐收,,半畝沙灘收獲小白菜、生菜等7種蔬菜15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