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6月24日電(記者趙洪南)沈陽故宮博物館館藏的一幅271年前的“午瑞圖”,記錄著古人畫蟾蜍祛病除毒過端午,。
這幅由清代方士庶創(chuàng)作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端午即景圖軸》,,畫艾草高枝兩株,挺拔健壯,,濃葉繁茂,;一條彎曲的紅蛇由枝葉間自上盤下,蛇首前伸,,口吐長芯,;其下為一壯碩的蟾蜍,昂首仰望,,雙睛圓睜,;空中為兩只飛旋起舞的毒蜂,翅膀輕薄透明,,活靈活現,。
圖左上側行楷書自題款:“己巳端午,小師老人寫于錫福堂”,,下鈐“方士庶印”白文方印,,圖右下角鈐“偶然拾得”白文小墨印。
沈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這幅畫作筆法工細精巧,,色澤柔淡雅致,墨色多變生動,。整幅畫面以端午節(jié)令民間常用的艾草和毒蟲為對象,,以示祛病除毒,給人以消毒愉悅之感。
“端午題材的繪畫雖然在中國繪畫史上只是邊緣科目的小眾,,但因其囊括了花卉,、山水和人物等畫科,一直以來成為不同時期,、不同畫家追逐的對象,。”李聲能說,,作為民間信仰與文人崇拜相融合的產物,,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史、民俗學,、繪畫嬗變,、時代變遷等諸多元素,已經超越繪畫本身,,價值不可小覷,。
動物題材的加入是清中期“午瑞圖”的創(chuàng)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蟾蜍的形象,。在明代有“五毒吉服”的記載,,“五毒”為端午常備之物。蟾蜍作為五毒之一,,性辛,、涼,可治療小兒勞瘦疳病,、狂犬傷毒等,,故成了“午瑞圖”的表現對象。
這幅畫面中還繪有艾草,,也是端午節(jié)祥瑞之植物,。端午懸艾、菖蒲葉于門,,飲雄黃,、菖蒲酒可解毒。艾草在清中晚期“午瑞圖”中大量出現,,被稱為“午瑞圖”的標志性題材之一,。
李聲能說,在清代,,因“午瑞圖”具有祥瑞寓意,,不僅江南地區(qū)文人畫家進行創(chuàng)作,北方宮廷畫家也參與到創(chuàng)作中,,表現形式也更加輕松自由,,更加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
相關新聞:
民俗專家:端午節(jié)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jié)”“體育節(jié)”和“衛(wèi)生節(jié)”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jié)開幕 民俗文化走上“云端”
今年端午節(jié) 21世紀最晚
端午佳節(jié)即將到來,,這是北京抗疫再一次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后的首個小長假,,如何度過一個韻味不減又安全平穩(wěn)的端午,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
今年端午節(jié)為21世紀并列最晚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jié)即將到來。天文專家表示,,今年的端午節(jié)有些特別,,它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端午節(jié)中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