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蕓)由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wù),,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7月13日拍攝的科考船(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lǐng)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lǐng)航鯨共游場景,后面的黑影為短肢領(lǐng)航鯨,。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里,考察區(qū)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考察采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監(jiān)測相結(jié)合的方法,,并輔以環(huán)境DNA收集,,旨在以“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為基礎(chǔ),進一步對考察海域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種群現(xiàn)狀及分布模式等進行調(diào)查,。相較去年,此次科考新發(fā)現(xiàn)并記錄到小虎鯨,、偽虎鯨,、長吻飛旋海豚、瓜頭鯨等4個鯨類物種,,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這是7月18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偽虎鯨。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據(jù)科研人員介紹,,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南海出沒過的鯨類動物達30多種,該海域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qū),。然而,,除歷史上的捕鯨記錄、部分擱淺鯨類信息的收集以及個別近岸物種(如中華白海豚)的生態(tài)學調(diào)查外,,針對南海,、尤其是海南島以南的南海海域的鯨類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去年和今年的兩次鯨類科考航次調(diào)查和研究之前,,幾為空白,。